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谈唐中后期的内诸司使(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齐鲁学刊》 贾艳红 参加讨论

2.枢密使、学士使--侵削宰相朝臣权力
    枢密使亦称内枢密使,是代宗永泰中设立的,"以宦者为之,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受表奏,于内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卷237)。可见,枢密使最初之职责仅是承受表奏,出纳王命,且为临时置使。至宪宗元和时,"始置枢密使二人,刘光琦、梁守谦皆为之"(《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总序》),从而使临时差遣成为定制。此后,枢密使分上下两院,其职权范围也大大拓展,由承受表奏、传达诏旨进而发展为执掌国家机密,决策军国大事。如穆宗时王守澄入知枢密,"专制国事,势倾中外"(卷243)。文宗时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也"居中用事"(卷245)。懿宗时宰相杜悰亦曾说过:"内外之臣,事由一体;宰相、枢密,共参国政"。(卷250)唐后期的专权宦官田令孜、杨复恭等都曾担任过枢密使之职。大致说来,枢密使之专制国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荐举大臣,包括宰相。如穆宗时翰林学士元稹为求宰相之职,深结枢密使魏弘简,"由是有宠于上,每事咨访焉"(卷242)。长庆四年,罢王播盐铁转运使之职。王播为再得到这个肥缺,"以钱十万缗赂王守澄,求复领利权"(卷243),结果如愿以偿。郑注也是通过王守澄的推荐得宠并升任宰相的。文宗时,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厚结监军杨钦义,后杨钦义入知枢密,荐引李德裕为相,"德裕柄用,钦义颇有力焉"(卷246)。太和三年,吏部侍郎李宗闵也因"结知枢密杨承和得为相"(卷245)。正因为枢密使有此大权,因此,许多朝臣争与之交结,厚赂请托,以求政治上的发展。(二)专断政务。敬宗宝历元年,昭义节度使刘悟死,遗表请以子刘从谏为留后。朝中大臣都认为昭义为内镇,与河朔三镇情况不同,不可许之。左仆射李绛并为此上疏极谏。但枢密使王守澄与宰相李逢吉"计议已定",乃排斥众议,以刘从谏为昭义节帅(卷243)。真可谓"万机之予压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旧唐书》卷184《宦官传》)。(三)可以立帝。唐代后期,老皇帝临终时,往往把托孤之重任交给枢密使,或事出仓促,即由枢密使自行选立。宝历二年,敬宗被弑,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等定议,"以卫兵迎江王涵入宫"(卷243)即位,是为文宗。文宗病重,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等"奉太子监国"(卷246)。宣宗也是"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卷248)所立。宣宗晚年,偏爱三子夔王滋,"密以夔王属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卷249)等,使立之。
    唐末,枢密之地位待遇更高。僖宗广明元年,以李顺融为枢密使,"降白麻,于阁门出案,与将相同"(卷253)。家奴地位之尊显埒于将相。而且,皇帝召宰相延英议事,也有枢密使"侍侧"监视,"争论纷然;既出,又称上旨未允,复有改易,挠权乱政"(卷262),俨然成为统治集团核心人物。僖宗、昭宗时,枢密使杨复恭、西门季玄"欲夺宰相权,乃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卷237)。以此来更改诏敕,从而进一步控制朝政。
    昭宗时,在翰林学士院置学士使二人知院事,以宦官为之。翰林学士正式定名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草拟表疏批答,向外发布诏令。由于"密迩禁廷",因此权力不断加重,唐后期得独承密命,宰相备位而已。学士院即成为唐后期外朝的中枢核心。学士使的职责是"进则承睿旨而宣于下,退则受嘉谟而达于上"(《文苑英华》卷797《翰林院学士使厅壁记》),既上达章奏,下传诏旨,成为皇帝与学士之间联系的纽带;又对学士进行监督、控制。
    通过设立枢密使、学士使,进一步分割了相权,使北司得以制约南衙,成为唐后期的实际决策机构。
    3.监军使--分割地方藩帅权力
    《通典·职官》云:"隋末或以御史监军事,大唐亦然,时有其职,非常官也。开元二十年后,并以中官为之,谓之监军使。"可知唐初监军承继隋末,初以朝官为之,玄宗开元二十年后,才转由宦官担任。如天宝六年,命宦官边令诚临高仙芝军,以步骑一万出讨小勃律。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高仙芝率军东讨,仍"诏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军"(卷217)。唐前期的监军为临时设置,随军出征,对将帅进行监督,战后即罢。
    安史乱后,藩镇之兵力远远超过了中央禁军,为维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力量均势,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力,朝廷不仅扩充、整顿了中央禁军,倚之与地方军抗衡,而且大量派遣心腹宦官到各地作监军,从而使监军成为常驻地方的固定使职。他们自成体系,长官有监军使、副使、小使、判官等。监军使直接听命于皇帝,与地方藩帅互为统属,互相制约。到德宗贞元十一年五月,始置监军印,从而使监军使走向制度化。监军作为皇帝直接控制指挥的常驻地方代表,对各地军政事务多加干预,与地方节度使分庭抗礼,甚至专断地方政务,"权过节度"(《旧唐书》卷184《宦官传》)。如河东节度使严绶;"在镇九年,军政补署,一出监军李辅光,绶拱手而已"(卷237)。德宗时义成监军薛盈珍也"数侵军政"(卷234),而王定远则"专河东军政,易置诸将"(卷235)。宪宗元和十五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死,参谋崔燧等人欲立其弟观察支使王承元,承元不从,且曰:"天子遣中使监军,有事当与之议"(卷241)。僖宗时,桂管有兵八百人,"防御史才得百人,余皆属监军"李维周。李维周恃权骄横,观察使李瓒"曲奉之,浸不能制"(卷252)。各地监军多为皇帝心腹之人,他们出则为监军,入则为枢密,能量不可小视。许多地方节度使为跻身高位,亦对其曲意承奉,竭尽巴结拉拢之能事,更加重了监军的职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