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会昌时期的吏治建设(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李文才 参加讨论

会昌时期吏治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通过提高政府监督机构官员的品秩,加强监察机关对官员的监督职能。这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加强御史的监察权力。据《旧唐书·职官志》,御史台的主要属官有大夫一员,中丞二人,"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中丞为之贰。……凡中外百寮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之,小事则署名而已"[44]。作为国家最高纠察机关,御史台肩负着监察百官的重任,如何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吏治的清浊治乱。为此,会昌年间提高了御史台属官的品位,会昌二年十二月下敕,将御史大夫由从三品提升为正三品,中丞由正五品上,提升为正四品下,敕文云:"大夫,秦为正卿,汉为副相。汉末改为大司空,与丞相俱为三公。掌邦国刑宪,肃正朝廷。其任既重,品秩宜峻。准六尚书例,升为正三品,著之于令。……中丞为大夫之贰。缘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为宪台长。今九寺少卿及诸少监、国子司业、京兆少尹,并府寺省监之贰,皆为四品,唯中丞官重,品秩未崇,可升为正四品下,与丞郎出入迭用,著之于令。"[45]如此一来,必定会提高御史台官员的热情,更尽心于本职工作。其二,提高谏官品级,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谏议大夫具有"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的权力,在上疏劝谏、补过拾遗、对时政的舆论监督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其设置始于秦、汉,曰谏大夫,后东汉光武帝加一"议"字,称谏议大夫。隋时为门下省属官,共七人,从四品下。唐高祖武德四年敕置四人,正五品上。其后又屡有改置,"历代之品制,位不常定",到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由于门下、中书侍郎升格为正三品,两省遂缺四品官,此后一直如此。既然谏议大夫承担着"规谏讽谕,侍从赞相"的重任,那么如果品位太低或可有可无,就必然挫伤其积极性。顾念及此,中书省于会昌二年十一月上奏,"其谏议大夫望升为正四品下,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阙。向后与丞郎出入迭用,以重其选"[46]。武宗下敕准奏。补阙、拾遗官品虽低,但他们"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47],亲近龙颜的机会较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皇帝了解民情时政的耳目,充分发挥他们对政事的拾遗补阙作用,无疑将有助于皇帝对朝政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为此,对他们的连状上书也作出了具体规定,"会昌四年六月中书门下奏,谏官论事,臣等商量,望令各陈所见,不要连状,涉于纠杂,如有大段意见,及朝廷重事,必须连状者,即令同商量进状,不得辄有代署。敕旨依奏。"[48]这样规定了在通常状况下不许连名奏事,有利于帝王兼听则明,对政事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为连状往往不能各抒己见、言无不尽。而至于朝廷大事,又必须连状进奏的,则规定一定是共同商议的结果,并且不准代为署名,从而保证奏议更能代表集体的意见、更贴近于实情。
    综上所述,会昌年间的吏治建设,虽然没能最终扼制李唐王朝渐近衰落的趋势,但会昌朝局在整个中后期,还算相对景气的一个时期,其间所以能取得对回鹘战争的胜利,并平定了泽潞镇,与此都不无关系。王士禛谓"武宗之治,几复开元、元和之盛"[49],虽稍嫌溢美,但会昌朝政确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在吏治的整顿与建设方面,则断然无疑。
    注释:
    [1]《全唐文》卷七八《即位赦文》。
    [2]《唐会要》卷三九《议刑轻重》。
    [3]《全唐文》卷七八《加尊号后郊天赦文》。
    [4]《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
    [5]《唐会要》卷三八《葬》。
    [6]《全唐文》卷七八《加尊号后郊天赦文》。
    [7]《全唐文》卷七八《条流百官俸料制》。
    [8]《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
    [9]蔡世钹:《读旧唐书随笔》,丛书集成本。
    [10]《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
    [11]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卷三《制策》,四部丛刊本。
    [12]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卷三《制策》,四部丛刊本。
    [13]袁刚:《唐代的翰林学士》,载《文史哲》1985年第6期。
    [14]《通鉴》卷二四五太和九年十一月条。
    [15]《新唐书》卷一八○《李德裕传》。
    [16]《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
    [17]《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