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时期吏治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通过提高政府监督机构官员的品秩,加强监察机关对官员的监督职能。这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加强御史的监察权力。据《旧唐书·职官志》,御史台的主要属官有大夫一员,中丞二人,"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中丞为之贰。……凡中外百寮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之,小事则署名而已"[44]。作为国家最高纠察机关,御史台肩负着监察百官的重任,如何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吏治的清浊治乱。为此,会昌年间提高了御史台属官的品位,会昌二年十二月下敕,将御史大夫由从三品提升为正三品,中丞由正五品上,提升为正四品下,敕文云:"大夫,秦为正卿,汉为副相。汉末改为大司空,与丞相俱为三公。掌邦国刑宪,肃正朝廷。其任既重,品秩宜峻。准六尚书例,升为正三品,著之于令。……中丞为大夫之贰。缘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为宪台长。今九寺少卿及诸少监、国子司业、京兆少尹,并府寺省监之贰,皆为四品,唯中丞官重,品秩未崇,可升为正四品下,与丞郎出入迭用,著之于令。"[45]如此一来,必定会提高御史台官员的热情,更尽心于本职工作。其二,提高谏官品级,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谏议大夫具有"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的权力,在上疏劝谏、补过拾遗、对时政的舆论监督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其设置始于秦、汉,曰谏大夫,后东汉光武帝加一"议"字,称谏议大夫。隋时为门下省属官,共七人,从四品下。唐高祖武德四年敕置四人,正五品上。其后又屡有改置,"历代之品制,位不常定",到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由于门下、中书侍郎升格为正三品,两省遂缺四品官,此后一直如此。既然谏议大夫承担着"规谏讽谕,侍从赞相"的重任,那么如果品位太低或可有可无,就必然挫伤其积极性。顾念及此,中书省于会昌二年十一月上奏,"其谏议大夫望升为正四品下,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阙。向后与丞郎出入迭用,以重其选"[46]。武宗下敕准奏。补阙、拾遗官品虽低,但他们"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47],亲近龙颜的机会较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皇帝了解民情时政的耳目,充分发挥他们对政事的拾遗补阙作用,无疑将有助于皇帝对朝政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为此,对他们的连状上书也作出了具体规定,"会昌四年六月中书门下奏,谏官论事,臣等商量,望令各陈所见,不要连状,涉于纠杂,如有大段意见,及朝廷重事,必须连状者,即令同商量进状,不得辄有代署。敕旨依奏。"[48]这样规定了在通常状况下不许连名奏事,有利于帝王兼听则明,对政事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为连状往往不能各抒己见、言无不尽。而至于朝廷大事,又必须连状进奏的,则规定一定是共同商议的结果,并且不准代为署名,从而保证奏议更能代表集体的意见、更贴近于实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