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直接生产者身分蠡测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刘玉堂 参加讨论

直接生产者的身分,是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标尺。若问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直接生产者是什么人?合乎事理的答案只能是:农奴和其他依附农民。那么,楚国直接生产者的身分是如何确定的呢?也就是说,以什么依据判断楚国直接生产者的身分是农奴和其他依附农民?这正是下文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
    一、农奴身分的确定
    尽管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农奴”的界定还不尽一致,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综观史学界诸家之共识,农奴至少具有以下特征是大致可以肯定的[1]:
    1.农奴和其他依附农民通常是被灭国的臣民,或曰异族人,这些异族人中的绝大多数亡国后便成为战胜国的直接生产者。而由于他们只能居于野而不能居于国,故又称为野人。
    2.农奴和其他依附农民附着于土地之上,耕种王田和贵族食邑,向王室或贵族交纳赋税,并服兵役和劳役。
    3.农奴有家室妇子之私,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
    因此,我们只要考察并验证楚国的直接生产者是否具有以上特征,便可确定其身分是否农奴。
    先看第一特征。
    楚人灭国之多,拓土之广,远甚于诸夏。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的“土不过同”,到武王时的“地千里”和平王时的“土数圻”[2],疆土扩展的速度异乎寻常。楚国常以所灭之国为县,而以楚公子王孙为县公。楚人所灭之国的公室,大抵被迁至楚国的后方,如“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3];其余的贵族,也大抵失去了往日的势位;至于庶人,则一般不离其故土,变成了力耕的野人[4]。由此可见,楚国直接生产者与农奴的第一个特征相符。
    再看第二个特征。
    楚国的野人,前途不外两种,即大部分成为县邑公田的直接生产者,小部分则连同田室一起被赐给有功的贵族作为食邑耕作者。无论哪一种前途的野人,都不能离开他们赖以依附的土地。正因为他们依附于土地之上,所以他们必须向国家或贵族纳税交赋,并服兵役和劳役。《国语·楚语》记斗且说:“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公货”指楚王在公田上所征的赋税,“家货”是贵族在食邑和私田上所征的税。《左传·成公七年》记申公巫臣说:“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申、吕都是楚人在灭申、吕后所置的县,其县民当以野人为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司马掩“书土田”,“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根据土地的级差和面积确定征赋的标准,这赋终归是由力耕土田的农夫--野人承担的。《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灵王说:“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这个千乘之“赋”,只能由野人担当。以上主要讲的是力耕县邑土田的野人承担赋税的情况。当然,掩“量入修赋”不仅仅指王田,很可能也包括贵族食邑和其他私有土地。
    楚国贵族的食邑,其地望可考知的,都在楚人所灭之国中。楚人原住的睢山、荆山之间,则未闻有任何采邑存在。
    楚国贵族的食邑计量单位不一,《楚史梼杌》称楚庄王:“赐虞丘子采地三百(户),”《史记·滑稽列传》记孙叔敖之子受封“寝丘四百户”,这是以“户”为计量单位;《史记·孔子世家》记楚昭王曾表示要把“书社地七百里”封赐给孔子,这里是以“里社”为计量单位。不过,以“户”为单位也好,以“里社”为单位也好,归根结底是要同土地的面积挂钩,原因是人户是随着土地封赠的。
    约从春秋晚期开始,楚国贵族的食邑更多的是以土地面积单位“畛”或“顷”来计算。《战国策·楚策》:“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同书又说:“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圭,田六百畛。”《楚辞·大招》:“田邑千畛,人阜昌只”,也是讲屈原宜居高位,受厚封。所谓“畛”,王逸注云:“田上道也。”此释甚当。《诗·周颂·载芟》:“徂隰徂畛”即可为证。一畛指一片田。《淮南子·道应训》:“子发攻蔡,逾之,宣王郊迎,列田百顷而封之执圭。”这是以顷来计算的。
    无论以何种方法计算,身为野人的农夫都被结合在里社之中,他们一旦沦落到被楚王任意封赐给贵族的境地,就对楚王有了确凿无疑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力耕的土地,已确凿无疑地成为王土了,所有权属于楚王,占有权属于贵族和里社,留给他们自己的仅剩使用权了[5]。但是,他们却是赋税的直接承担者。
    楚国的野人,既是直接的生产者,又是主要的战斗力。文献记载表明,楚国的县民有应征从军的义务,他们一般编入楚国的左军或右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独自成军。《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秦、晋伐都。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这是说楚属县之师独成一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楚城濮之战中,“陈、蔡、奔,楚右师溃”,说明陈、蔡两县之师被编为右军。同书还记载申、息两县之师为左军。随着楚国县制的推广,属县之师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公元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由于楚国未能及早征集北疆的属县之师阻击吴军,致使吴军长驱直入郢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