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直接生产者身分蠡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刘玉堂 参加讨论

在楚国的内乱中,属县之师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左传·昭公十三年》记:“楚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蔓成然、蔡朝吴”等发动推翻楚灵王的政变时,帅“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因四族之徒,以入楚”。由此可见,从春秋初期开始,隶属于县邑的野人已成为楚国兵役的重要承担者了[6]。
    在楚国贵族的食邑中,以野人为主组成的军队,称“私卒”。贵族奉命出征,必有私卒从行。这私卒,也是食邑军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楚国最大的家族若敖氏,曾拥有“六卒”。又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楚贵族息桓、子孟等都有私卒。
    无论是隶属于县邑的野人,还是附着于食邑的野人,都有服劳役的义务。据有关学者研究,楚国的力役主要有军中之役、筑城之役、建宫殿台阁之役、通沟洫之役等[7]。《左传·庄公四年》记:“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据杜注孔疏云,除道为开辟道路,梁溠为在水架桥。说明楚军中有修路架桥的役夫。《左传·桓公十二年》记:“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杆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出中。”说明军中有采樵的役徒。除此之外,楚军中还有修造营房[8]、构筑工事[9]、运送粮饷[10]等役徒。
    除了直接从事军中之役外,还有大批役夫在内地或边境筑城。终春秋战国之世,楚灭国六十余,自筑和夺取他国城邑共计280余座,仅《左传》记载的楚国筑城活动就达21次[11]。
    楚国还有建宫室台阁之役。文献记载的楚宫室台阁有渚宫、细腰宫、兰台宫、洞庭宫、强台、匏居台、五仞台、层台、钓台、五乐台、九重台、章华台、乾溪台、荆台、渐台、小曲台、附社台、放鹰台、中天台、阳云台、云梦台、豫章台、高唐观、朝云馆、楚王池等[12]。《左传·昭公十九年》记沈尹戍说楚“宫室无量”,以致“民人日骇,劳役死转,忘寝与食”,看来并非危言耸听。
    楚国十分重视水利事业,曾征调大批役夫从事“通沟洫”的工程。《淮南子·人间训》记:“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文献记载楚大型水利工程除上述期思陂外,还有芍陂、无锡湖陂、申浦、木渠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曾对楚国的水利设施作了如此描述:“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楚国堪称发达的水利事业,一方面收到了“百姓飨其利”的效果[13],另一方面又给楚国的野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楚国征役的对象,基本上是力耕的野人。对此,文献屡有记载。《左传·宣公十五年》记楚、宋相持时,楚把军中的“耕者”遣返回国,杜注以为“此乃分兵归田之谓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沈尹戍坚决反对城郢,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只要“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所谓“三务”,杜预释为:“春、夏、秋之务。”其意为只要使民生息于郊野,不耽误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季节,国家自然安全,从而也就没有必要兴役筑城了。而狎于“野”的“民”,只能是力耕的野人。《国语·楚语》记楚国灵王筑章华之台,致使“年谷败焉”,这是大量农业劳动力被征调的结果[14]。
    最后看第三个特征。
    《左传·成公二年》记:“楚令尹子重为阳桥之役以救齐,……乃大户,已责,逮鳏,救乏,赦罪。”所谓“逮鳏”、“救乏”,无疑是针对有家室妇子之私者而言的,而这些人正是野人。《左传·昭公十四年》记:“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救灾患,宥孤寡,赦罪戾,洁奸匿,举淹滞,礼新叙旧,禄勋合亲,任良物官。”从经济的角度观察,“宥孤寡”以上主要是针对有家室妇子之私,也即有独立经济生活的野人而言的。总之,这两次为征兵而实行的全面抚民政策,都是针对有家有室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生活的农民而制定的,他们最低限度也得具有农奴的资格[15]。又《左传·成公十三年》记楚子救郑,申叔时批评他是“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因为这是二月出师,必然会妨碍春耕,也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试想,如果这些农民不是有独立的经济生活者,那么,受损失的首先应是王家,而不是这些农民了,从而也就用不着申叔时来为民请命了[16]。《左传·庄公四年》记:“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荆尸”,旧解或以为是陈尸于荆地,或以为是军阵之名,都是无所据而云然。曾宪通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秦楚月名对照表为依据,考定荆尸为楚历月名,楚历建寅,荆尸为正月[17]。其释甚确。晋国的随武子称赞楚国由于能做到“荆尸而举”,故收到了“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的效果[18]。而受“荆尸而举”之益最大的当莫过于力耕且有着独立经济生活的野人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楚国力耕于县邑王国和贵族食邑的野人,基本上具备了农奴的三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说,楚国野人中的绝大多数的身分应是农奴。之所以说野人中的绝大多数是农奴而并非全部,是因为楚国野人除了农奴这个主体外,还有其他依附农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