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曾国藩奏疏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王澧华 参加讨论

又如《缕陈鄂省前任督抚优劣摺》,亦颇能体现曾氏此时激切作风。咸丰三年八月,曾国藩的会试座师吴文镕调任湖广总督,但湖北巡抚崇纶早已垂涎此位,因而衔恨倾陷,以至疏参吴文镕畏死不战。吴文镕受到咸丰帝严词谴责,于是发愤出征,仓皇赴敌,兵败自杀。次年,曾国藩率部收复武昌,获悉其师被害实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便在九月二十七日专疏上奏吴、崇优劣:
    ……迨堵城既败,吴文镕殉难,阖省军民人人皆知,而崇纶以“不知下落”入奏。不惟排挤于生前,更复中伤于死后……种种诈伪,故作疑似之词,无非谓吴文镕未能殉难。诬人大节,始终妒害,诚不知其是何肺肠!……崇纶稍有天良,亦当以一死图报。乃六月初二日武昌城陷,崇纶随众军逃出,展转偷生,反称“革职回京,已于前一日先出鄂城”,呈请转奏。身为封疆大臣,无论在官去官,死难是其本分,即不死亦不妨明言,何必倒填日月,讳其城破逃生之罪?劾人则虽死而犹诬之,处己则苟活而故讳之,岂非无耻之尤者哉!此摺言词之激烈,意气之凌厉,触目惊心。疏入,廷旨谕令陕甘总督王庆云,将逃至陕西之崇纶押解回京,交刑部候旨讯办,吴文镕则终得“文节”之美谥。
    咸丰六年六月十二日,客军虚悬的曾国藩又以一封措词严厉的奏章,参革了掌握当地行政大权但对他支持不力的江西巡抚陈启迈、按察使恽光宸,而陈启迈还是与曾国藩同乡、同年、同官翰苑的多年旧识。
    曾国藩此期奏疏之倔强,最显著的体现,是在咸丰三年抗旨拒援鄂皖与咸丰七年伸手要官要权二事之上。
    咸丰三年秋冬,太平军进攻湖北,省城危急,清廷于十月初迭下谕旨,急命曾国藩火速赴援。可是曾国藩二十四日复奏,以敌军下窜、船炮未备为由,不肯奉旨,而且辩白:“未敢因谕旨严催,稍事拘泥。”十一月,太平军进逼安徽省会庐州,上谕急令曾国藩赴援解围。二十六日,曾国藩再次抗命,说“船、炮、水勇三者皆非一月所能办就”,“事势所在,关系甚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咸丰帝览奏大怒,亲笔批曰:
    现在安省待援甚急,若必偏执己见,则太觉迟缓。朕如汝尚能激发天良,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今观汝奏,直以数省军务,一身克当,试问汝之才力能平?否乎?平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已之右者,乃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着设法赶紧赴援,能早一步,即得一步之益。汝能自担重任,迥非畏葸者比。言既出诸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3](P33)。曾国藩奉到如此严刻之旨,乃于十二月二十一日负气顶奏,一曰兴办战船,“昼夜催赶,尚不迟缓”;二曰自湘至皖,沿途阻兵,“何能遽行扫清,直抵安徽?”三曰“论目前之警报,则庐州为燃眉之急;论天下之大局,则武昌为必争之地”,“臣之才力固不能胜,臣之见解并不及此,此系吴文镕、骆秉璋、江忠源三臣之议论”;四曰“成败利钝,一无可恃,皇上若遽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表葸不前之罪”。通观此摺,处处皆涉于顶撞、冒犯,“我皇上尚有未尽知者”一句,尤为大胆,上引四说,也都是反驳强辩之词。咸丰览奏,只好让步抚慰,还说“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3](P34)当时,担任湖广总督与安徽巡抚的分别是吴文镕、江忠源。吴为恩师,江为挚友,但曾国藩忍心按兵不动,致使吴、江先后兵败自杀,作为省会的武昌、庐州也迭遭沦陷。但从战略上看,曾国藩这两次抗疏拒旨,则为造船、购炮与练兵赢得了时间,使湘军免遭轻进覆灭之灾,为日后彻底战胜太平天国积蓄了基本力量。
    当然,最能反映倔强负气特征的,莫过于咸丰七年六月初六日之《沥陈办事艰难仍吁恳在籍守制摺》:一曰“虽居兵部堂官之位,而事权反不如提镇”;二曰“身非地方大吏,州县未必奉行,百姓亦终难见信”,三曰“前后所奉援鄂援皖、筹备船炮、肃清江面诸谕,皆系接奉廷寄,未经明降谕旨,外间时有机议,或谓臣系自请出征,不应支领官饷;或谓臣未奉明诏,不应称‘钦差’字样;或谓臣曾经革职,不应专摺奏事”。通篇文词皆为怨天尤人,诉说委屈,摺尾更是公然以要官要权相要挟:
    以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自从曾国藩在二月十二日以父丧为由擅离军营,径回本籍,清廷已多次颁旨,催令迅返江西,但所予之职,仍是“署理兵部侍郎”的空头支票。曾国藩怄气五年,至此干脆负气不出,这才在六月六日连上二摺,一是奏请开缺,不要虚名,二是要“位任巡抚”,要掌实权,如不遂愿,便在籍终制,坚不出山。面对曾国藩如此强硬要挟,清廷极为不满,索性准其开缺,在籍守孝,但又指令说,如江西紧急,仍当即赴军营,不得再行渎请。曾国藩要挟不成,因此在九月九日复奏,再次负气对抗,称“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有为之地”,“自后不轻具摺奏事,前在江西尚有一二经手未完事件,拟即函致江西抚臣耆龄,请其代奏”。如此态度,大有与朝廷一刀两断,与官场分道扬镳之势。
    三后期奏疏:绵里藏针、缜密老到、平淡质实
    咸丰八年五月,清廷以湖北巡抚胡林翼、湖南巡抚骆秉璋等人之保奏,谕令曾国藩夺情出山,率部援浙。半年来,曾国落深刻反省了近年的所作所为,幡然悔悟,弃申韩而归黄老,知其雄,守其雌,致虚极,守静笃,因此奉旨即行,观其《恭报起程日程摺》,平实沉稳,无丝毫讨价还价之意。从此,曾国藩后期奏疏便日趋于老成练达。
    咸丰九年五月,清廷命曾国藩即日率部入川援剿。六月十八日,曾国藩致书湘系同党刘蓉,对此大发牢骚,说“毛羽不丰,岂足高飞”[5](P1005),但同时所作之《复陈防蜀缓急摺》,则虚与委蛇,一方面托词所悉数进攻景德镇,行将得手,不当舍近图远,一方面又说即使遵谕前往上游,也只能驻扎宜昌。这种半推半拖的态度,便与从前一再抗命的强硬作风有了很大的不同。接着,他又费尽心思,想出绝妙主意,在六月二十二日上《调张运兰会剿宝庆片》:“窃思防蜀之行,原系防湖南之贼也,倘能于湖南协办痛歼,岂不事半功倍?现在大股贼围宝庆……臣拟檄调张运兰等一军四千人,先行驰赴宝庆,并力会剿……如贼果入川,再行酌量调齐萧启江、张运兰两军,督用处蜀防剿。”七月二十五日,曾国藩就入川之事第三次复奏,说江西虽已无贼,湘、粤、皖敌布在四境,不可全无守兵,其用意仍是为拖延赴川制造理由。九月十二日,他又乘安徽危急之机,制造借口,奏请回军援皖;十月十七日,他正式提出三路图皖之策,顺理成章地自任一路。为摆脱西上川蜀、客军虚寄、仰食于人、疲于奔命的厄运,曾国藩绞尽脑汗、与朝廷百计周旋,观此数月之奏,可谓以柔克刚。
    咸丰十年八月,英法侵略军进逼北京,咸丰帝飞诏外援,着曾国藩即令鲍超率部“兼程前进,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且预先叮嘱“勿得借词延宕,坐视君国之难”[8](P1239)。曾国藩于八月二十六日接旨,竟然拖延十日之久,这才上奏了一件《奏请带兵北上以靖夷氛摺》:
    窃计自徽州至京,五千余里,步队趱程,须三个月乃可赶到,而逆夷去都城仅数十里,安危之几,想不出八九两月之内。鲍超若于十一月抵京,殊恐缓不济急。若逆夷凶顽,犹豫相持,果至数月之久,则楚军入援,岂可仅以鲍超应诏?应恳天恩于臣与胡林翼二人中,饬派一人带兵北上,冀效尺寸之劳,稍雪敷天之愤。非敢谓臣与胡林翼二人遂能陷阵冲锋、杀敌致果也,特以受恩最深,任事已久,目前可带湘鄂之勇,途次可索齐豫之饷,呼应较灵,集事较速……惟臣若蒙钦派北上,则当与左宗棠同行,皖南暂不能进兵,只能退守江西境内;胡林翼若蒙钦派北上,则当与李续宜同行,皖北暂不能进兵,只能退守湖北境内……这真是一篇妙不可言的杰作,处处暗藏机锋:始谓缓不济急,继称呼应不灵,三曰请旨择人,四曰尚未救北,先已失南。而摺谕路途往返之际,城下之盟果然已成定局,北上之事便这样不了了之。为了保存派系实力(鲍军为湘系头号劲旅,一经交由满族权贵胜保调遣,势必有去无回),为了占据战局优势(鄂皖战况看好,有望扩大战果,逐步致敌死命,夺取头功),曾国藩将民族情感放到了一边。不过,就事论事,这种绵里藏针的作奏手腕,确实不同凡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