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曾国藩奏疏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王澧华 参加讨论

同治三年春,江西巡抚沈葆桢为争夺江西厘金,与曾国藩撒破脸面,公开决裂。面对自己一手提拔的亲信部属的这种背叛行为,曾国藩强压怒火,在三月十二日上奏了一份最能体现他刚柔相济作风的《沈葆桢截留江西牙厘不当仍请由臣照旧经收充饷摺》:
    此次截留牙厘,不能不缕陈而力争者,实因微臣统兵太多,月需额饷五十余万。前此江西厘金稍旺,合各处入款,约可发饷六成,今年则仅发四成,而江西抚臣所统各军均发至八成以上。臣军欠饷十六七个月不等,而江西各军欠饷不及五月……无论何人处臣之地,势不得不出于此也……往昔庚申之春,和春、张国樑大军合围,功败垂成,彼时围师比今日多二万人,饷项存营者尚数十万,徒以迟延未发,尚为军士借口,全局决裂,况今日需饷奇绌,朝不谋夕,安得不争江西之厘,以慰军士之心?
    ……臣尝细铎《会曲事例》,大抵吏事应由抚臣主政,兵事应由督臣主政。就江西饷项论之,丁漕应归沈葆桢主政,以其与吏事相附丽也;厘金应归臣处主政,以其与兵事相附丽也……臣忝督两江,又绾兵符,凡江西土地所出之财,臣皆得奏明提用。即丁、漕、洋税三者,一一分提济用,亦不为过。何况厘金奏定之款,尤为分内应筹之饷,不得目为“协饷”,更不得称为“隔省代谋”!如江西以臣为代谋之客,则何处是臣应筹饷之地!
    臣又闻同僚交际之道,不外二端:曰分,曰情。巡抚应归总督节制,见诸《会典》,载诸坐名《敕书》。臣又曾奉特旨节制江西巡抚,臣以才力不逮,再三恳辞。特旨之节制,一时之异数,臣得而辞之;《会典》《敕书》之节制,数百年之成宪,臣不得而辞,沈葆桢亦不得而违,分也。军事危急之际,同寅患难相恤,无有相济,情也。沈葆桢于臣处军饷,论分论情,皆应和衷熟商……此次截留厘金,亦并未函商、咨商一次,不知臣有何事开罪而不肯一与商酌?
    ……臣返躬内省,则自觉对沈葆桢而无愧,即讯诸大廷、质诸鬼神而无惭,而沈葆桢专尚客气,不顾情理,实有令人难堪者,臣亦不复能隐忍不言矣。此摺自居柔弱之地,以诉委屈、述苦衷立言,用意则在挞伐沈葆桢之违情悖分,并且附呈他写给沈葆桢的函、咨各二件,更是以自己宽厚仁恕反衬对方的忘恩负义。另一方面,摺内两次引经据典,则又声色俱厉,暗藏杀机,但又显得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黄老哲学提倡不争,此疏自属柔弱,但毕竟是在争是非、争利权,结果当然是得失各半:江西牙厘,曾、沈平分,沈奏开缺,却得温诏慰留,而曾国藩反受人指责,不仅理学师友倭仁致函劝诲,而且乡邦士论颇有微词,旧交中因此有功其“宜加谦退,无涉宣露”者[5](P4935)。此后,曾国藩便以平淡质实作为最高目标。他为曾国荃选定批注的奏疏范本《鸣原堂论文》,便是反复申论此意,如“奏议以明白显豁、人人易晓为要,奏疏总以明显为要。时文家有典浅显三字诀,奏疏能备此三字,则尽善矣。”[6](P495,533)
    同治五年,曾国藩剿捻欠效,一时御史弹劾,廷旨训斥,几无宁日,全不顾及功臣体面。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连请病假,为开缺谢职预留地步,十月十三日,上奏《病难速痊请开各缺仍留军中效力摺》:
    ……似此病躯,久膺重任,断无不偾事之理。再四筹思,不得不仰恳圣慈,请开各缺,安心调理。惟臣受恩深重,有不敢遽请离营者。人臣事君之义,有所长所短,皆可直陈于圣主之前:
    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陈。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此臣之所短也。臣昔于诸将来谒,无不立时接见,谆谆训诲,上劝忠勤以报国,下戒骚扰以保民。别后则寄书告诫,颇有师弟督课之象,其余银米子药,搬运远近,亦必计算时日,妥为代谋,从不诳以虚语。各将士谅臣苦衷,颇有家人父子之情。此臣昔日之徽长也。臣病势日重,惮于见客,即见亦不能多言,岂复能殷殷教诲?不以亲笔信函答诸将者已年余矣,近则代拟之信稿亦难核改,稍长之公牍皆难细阅。是臣昔日之长者,今已尽失其长;而用兵拙钝,剿粤匪或尚可幸胜,剿捻实大不相宜,昔之所短,今则愈形其短。
    明知必误大局而犯贪恋权位,讳饰而不恳直陈,是欺君也,明知湘淮各军相信颇深而必遽求离营,不顾军心之涣散,是负恩也。臣不敢欺饰于大廷,亦不忍负疚于隐微,惟有吁恳天恩,准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实缺,并另简钦差大臣接办军务,臣以散员留营,不主调度赏罚之权,但以维系将士之心,庶于军国大事毫无所损,而臣之寸心无忝,即臣之病体亦可期渐愈。功臣辞职,本难措词,况且又当军务棘手、上下责望之时,稍有不慎,即遭大忌。但此奏态度平和,语句朴实,大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象。本年十月十九日,他又在致信获得专摺奏事之权的鲍超,以“无一语不平实,无一字不谨慎”自许,且特意抄寄此摺,作为平实谨慎的范例[5](P6050)。
    曾国藩晚年日益精细稳重,自述有“三不轻奏”之准则,即不轻奏谣传之言,不轻奏未定之事,不轻奏预计之说。待事情办有成效,这才轻松一奏,不但进退裕如,更显得从容不迫。如同治七年九月初二日《奏陈新造轮船及上海机器局筹办情形摺》,将咸丰十一年创议办船,七八年来安庆、上海办厂造械造船,建成中国第一艘机器轮船,并已聘请洋人翻译科技书籍诸事,平平淡淡叙来,却对办事之艰难绝口不提,而将轮船之大小、性能、时速,机器局之规模、设施,译书之名目、数量,一一细述,对此项建设的重大意义,只用“中国自强之道或基于此”十字一笔点出。九月十七日上谕,却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
    中国试造轮船,事属创始,曾国藩独能不动声色,从容集事,将中国第一号轮船造成。据称坚致灵便,可涉重洋,此后渐推渐精,即可续造暗轮大舰,并陈制器设厂及添建译馆各情形,足见能任事者,举重若轻,深堪嘉尚[8](P6094)。这表明,曾国藩的奏疏艺术,已经臻于炉火纯青,与前期之锋芒毕露、志在必得、无所顾忌、不留后路相比,显然有高下之别。
    ※※※※
    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奏疏直接关系到军政大员的政治作风、政治前途乃至政治生命。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注重对奏疏艺术的追求。作为学术研究者,我们则可以而且应该重视对奏疏的研究,从中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脉络,考察作奏者的政治作风、政治作为与政治命运。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程朱理学给曾国藩赋予了光明磊落之气,正人正己之志,申韩之说给了他公明严峻之威、刚正不屈之概,黄老思想则给了他虚无为本之智、因循为用之术。它们体现在作为政务文件的奏疏摺片中,便带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大体说来,它们依次代表着曾国藩政治生涯的三个阶段。其中尤为显著的事例,莫过于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曾国藩奉旨接手办案,上有朝廷之高压,下有崇厚之播弄,外有洋人之要挟,内有病躯之折磨,最后只好抱定无可无不可、做得怎样算怎样、舆论是非任听之的心态,将本案委屈了结。这便是黄老因循为用的思想支配所致。行文至此,已涉及下一个论题,容俟后论。
    【参考文献】
    [1]清史稿·礼志[M].中华书局。
    [2]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M].岳麓书社,1989.
    [3]曹耀湘。曾国藩年谱[M].岳麓书社,1986.
    [4]曾国藩全集·家书[M].
    [5]曾国藩全集·书信[M].
    [6]曾国藩全集·诗文[M].
    [7]曾国藩全集·批牍[M].
    [8]曾国藩全集·奏稿[M].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