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胥吏的选任与迁转(3)
北宋初期,管理机构比较看重胥吏的能力与业绩,强调要"较其材艺"而迁补。景德三年(1006),真宗以枢密院胥吏,旧止用入仕岁月递补,"未尝较其材艺,有迁至主事而懵其职守者。"遂亲御崇政殿阅试枢密院胥吏,"取外方待报奏状三条,令详决之。"经过验试,合格者并升补上等吏职,不合格人与外州差遣[34]。而且,验试的内容多以各部门内胥吏的具体执掌为主,讲求实效的特点比较突出。任职吏员若绩效显著,还可不经验试,直接由上名吏人保举迁补[35]。这种注重考绩,不次迁补的方法,对激劝胥吏恪勤职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攀援陈乞之风的蔓延。随着磨勘制度的确立,胥吏"经年劳叙迁"渐成定制。管理机构在吏职的迁补上也日益强调"循资递迁"。王安石曾说:"吏人旧有升名、转资之法,可以劝能抑不能。今有劳止增俸,则不能者莫肯自强,能者亦以无劝而怠。"对此前的吏职迁补方式提出批评[36]。 熙宁三年(1070),颁布了《堂吏保引、拣试、赏罚条约》,依照条约,中书于"逐房检正厅置功过簿一扇",差手分点检。"堂后官以下有劳绩,并随轻重酬奖。"并规定,"凡转补录事以上,并不依次选择。"[37]于是,在吏职迁补中以绩效为主的考课法的地位有所回升。但这种迁补方式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胥吏的迁转速度过快,特别是三省、枢密院吏人经酬奖而超资迁转的现象比较普遍。"至有顿升五六名之例。"[38]这样的迁补速度显然是官僚士大夫阶层所不能接受的。 哲宗即位,严格控制酬奖升名之法。规定"三省人吏除岁终比较属本省外,其劳绩合推恩,依例送吏部勘当,上尚书省次第施行。"[39]元佑六年(1091),又诏"三省,枢密院并六曹、御史台、开封府、大理寺人吏,并许依旧法三年一试断案,次第推恩。"[40]到徽宗朝,稍复熙丰旧制。但是,"岁月序迁"已成为吏职迁补的主流。南宋仍遵循此制。如绍兴八年(1138)规定,三省、枢密院正额胥吏有阙,令史以上"只得递迁",书令史以下"只得试补"[41]。而据陈骙《馆阁续录》卷十《职掌》载,秘书省人吏自正名楷书以上至都孔目官,"每一年半递迁一级"。 除中央官府外,诸路监司、州县等地方胥吏的迁补同样遵循考课与循资相结合的原则。所不同的是,地方胥吏的迁补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迁补近上职名。此类胥吏主要是在所属官府内由低及高迁补吏职,他们一般按年劳和资格循序渐进。如真宗景德四年(1007),诏"开封府职员孔目官、勾押官至前、后行,自来元不定迁转年限。今后并五年一迁,逐度具功过以闻。"[42]仁宗朝,又定为"三年一转"[43]。第二,迁补上级官府内的吏职。地方胥吏或由县吏补州吏,或由州县迁至中央,一般都要经过官府的验试,方许抽差。其中,尤以迁补中央吏职最为重要。太宗朝,以三司积弊已深,"旧吏奸猾尤为难制",遂诏"诸郡选胥吏之廉干者隶于三司"[44]。淳化四年(993),又诏御史台四推的四名主推、八名书吏,"自今于京东、西,淮南,河北四路选差。每有满阙,先三两月下转运使指定州府,委知州、通判拣选廉干有行止、能书札者,孔目官、勾押官补主推,使、州院前行补书吏。给口券,押速赴台试验书补。"[45]神宗朝,对选差地方胥吏作了更加严密的规定。首先,由地方官府举荐无过犯、通晓法律者补监司。其次,转运司选官进行考试,取成绩最优者3名,再由转运司将试中人的简历与试卷上报中书复审。最后,中书差官比试,取合格者10人,与迁补御史台、审刑院等中央官府吏职[46]。就该项制度本身而言,已经是相当完善。 2.迁补方式。宋代吏职迁补大致包括升名(等级内的名次迁补)与升等(等级升迁)这两种方式。 (1)升名。宋代管理机构将同一等级内的胥吏按任职时间的先后排定名次,胥吏以排名的先后依次递迁、循序渐进,即为"升名"。同一等级的胥吏一般要序迁至头名,才能晋升上一等吏职。此为注重资历、依次序迁的循资原则在吏职迁补过程中的集中体现。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升名之法逐渐成为宋代吏职迁补的最主要的方式。如绍兴十二年(1142),诏杂卖场遇专知官界满,"许将建康府并行在本场头名手分依次递迁补充专知官",待专知官三年界满后,再"以次手分依名次递迁"[47]。孝宗朝规定,中书、门下后省谏院守阙守当官"遇有阙,依名次递趱,直至令史。"[48] 在依次递迁的同时,胥吏若经酬奖或有劳绩等,也可以连升数名。熙宁九年(1076),中书门下建言:"中书主事以下三年一次,许与试刑法官同试刑法,第一等升一资,第二等升四名,第三等升两名。"从之[49]。宋代,胥吏经酬奖而不次升名是非常有限的,一般多只能升三四名,若顿升五六名,即为"过当"。元佑年间,三省吏任永寿、苏安静、时忱、时恽等因参与裁定吏额工作,各有升名减年酬奖。他们却别求恩赏,最后,时恽累计升10名,"特补守当官"。其他3人也各获超转。这在当时士大夫中引起强烈不满,并直接导致元佑间裁减吏额的失败[50]。 (2)升等。主要是指胥吏在迁补过程中以等级为单位,逐等晋升、拾阶而上。以三省为例,胥吏按照守当官→书令史→令史→主事→都、录事这样的顺序,由较低一级吏职直接升入较高一级的吏职。由于吏员人数在不断增多,而正名吏额有限,只能置额外以处之。于是,守阙守当官、守阙主事等额外吏员日渐增多,这样就在各等级正名吏员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层次,并在不同等级的正名吏员之间重新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等级。级别较低的吏员往往要先迁补上一级的守阙,再升正名。也就是说,守当官要先补守阙主事,再升正名主事。越等迁转的现象非常少见。这从韩维《南阳集》卷六《中书守阙主事董仲尹、张学古可并中书主事;中书录事魏默、时士良可并中书守阙主事;中书守阙录事许元宾、张永年并中书录事》这则官诰中可以略见一二。这里的录事即为元丰改制以后的令史。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