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吴越国的海上外交(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何勇强 参加讨论

三吴越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
    吴越国与日本交往事,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述,下面就依据他的研究成果概叙如下。[12](P222-236)
    唐朝是中日交通史上的一个高峰,既有官方的遣唐使,又有民间的僧人、学者和商人。当时日本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非常高涨,在政治与文化的交往中绝大多数是他们采取主动。但在经济交流中采取主动的常常是中国人。这样就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来中国的日本人大多是官员、僧人和学生,而去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是商人。日本自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最后一次派出遣唐使后,双方的官方往来完全终止了。此后来华的僧人和学生也逐渐减少,日本进入了它外交上的保守时代。尽管如此,双方在经济上的交往并没有终止,大量的中国商人仍然不断前去日本。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他的《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曾对五代时双方的交往作过两个统计表:《五代时期中日间船舶往来一览表》和《五代时入华僧一览表》。从中可以发现当时中日交往有两个特点:第一,当时中日交往绝大部分是日本与吴越国的交往;第二,双方的交往大部分是纯商业往来,即使政府间的往来也是通过商人进行的。在官方的交往中,日本对发展中日关系已不再象唐时那样采取积极的态度,大多数情况下是吴越国首先派遣使者到日本,出于礼尚往来,日本才派使回访。日本方面的消极态度也可从日本大臣给吴越王的书信中反映出来。村上天历元年(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蒋衮以吴越国使者的身分出使日本,日本方面以左大臣藤原实赖的名义回信,信是由大江朝纲写的,内容如下:
    蒋衮再至,枉一札,开封捧读,感佩骇怀。笔语重叠,不异面展,幸甚幸甚。衮等逆旅之间,聊加慰问,边城程远,恐有疏略,今交关巳毕,归帆初飞。秋气凉,伏帷大王动用兼胜,即此其祖遣。又所惠土宜,有惮容纳,既恐交于境外,何留物于掌中。然而远志难拒,忍而依领。别赠答信,到宜收纳。生涯阻海,云涛几里,南翔北向,难付寒温于秋鸿;东出西流,只寄瞻望于晓月。抑去四月中,职升左相府,今见封题,仕未转前,左右之间,愿勿迟疑。勒衮等还,不宣谨言。(注:《本朝文粹》卷六《为清慎公报吴越王书加沙金送文》,转引自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28页。)
    又,村上天历七年(周太祖广顺三年,953),蒋承勋出使日本,日本右大臣藤原师辅复信。信由菅原文时起草,内容如下:
    蒋承勋来,托传花札,苍波万里,素意一封,重以嘉惠,欢畅集怀。抑人臣之道,交不出境,锦绮珍货,奈国宪何?然而志绪或织丛竹之色,德馨或引沈檀之熏,受之则虽忘玉条,辞之恐谓嫌兰契,强以容纳,盖只感君子亲仁之义也。今抽微情,聊寄答信,以小为遗,到愿检领。秋初,伏惟动履清胜,空望落日,常繇私恋而已。勒承勋还,书不尽言。谨状。(注:《本朝文粹》卷七《为右丞相赠大唐吴越公书状》,转引自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28-229页。)
    似乎预先统一了口径似的,每次吴越国王遣使来,都以大臣之交不出国境作为借口,对发展官方交往持消极的态度。日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当时中国内乱,日本不想介入大陆的内部冲突。不仅是对吴越,由于其时朝鲜半岛也正处在内战时期,因此在对与朝鲜半岛的官方交往中也持同样的态度。如据《本朝文粹》卷一二《大宰府答新罗返牒》,甄萱曾要求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遭到了拒绝。[13](P886)
    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吴越国在与日本的交往中完全处于下风,与它同东北亚四国的交往截然不同。第一,吴越国与百济、高丽交往时,交往的对象是它们的国王;而与日本交往时,交往的对象是它的左右大臣。第二,吴越国在与百济、高丽交往时以宗主国自居,直接对其国王发布诏令,称王建、甄萱为“卿”;而对日本的左右大臣,则不用诏书,而是用一般的书信。吴越国王给日方的书信现在已经佚失,但从日本左右大臣的回信中“私交”、“兰契”之类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双方完全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这样,吴越国王比日本天皇就低了一等,成为对方的臣属。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受大陆威胁较少,在对中国的交往中有很强的平等自主意识。这一点在与唐朝的外交中也处处表现出来。[12](P99-101)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吴越在外交上的务实政策。
    【参考文献】
    [1]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卞孝萱。五代时期南方诸国与契丹的关系[J].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3)。
    [5]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郑麟趾。高丽史[M].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83.
    [7]金宗瑞,等。高丽史节要[M].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3.
    [8]金富轼。三国史记[M].汉城:乙酉文化社,1993.
    [9]钱俨。吴越备史[M].四部丛刊续编本。
    [10]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吴振华。杭州古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12]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3]井上光直,児玉幸多,大久保利谦。原始·古代[A].日本历史大系[M].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