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冗官之成因(3)
当然,宋代一些皇帝对恩荫也作了一定抑制。如仁年嘉祐元年(1056年),曾罢圣节奏荐。孝宗淳熙九年(1174年)再定荫补之制,规定宰相荫十人(开府仪同三司以上同),执政八人,侍从六人(观察使至节度使侍御史同),中散大夫、至同大夫、带职朝奉郎、朝议大夫三人。致仕遗表恩泽,文臣中现任宰相八名(旧十二名),曾任执政(带职者)五名(旧七名),在内侍从、在外待制以上或不带职大中大夫以上二名,无遗表止得致仕者,侍御史(旧二名)中散中奉至中大夫(旧二名)朝奉郎至朝议大夫各一名;武臣现任使相七名(旧九名),曾任使相六名(旧八名),余按例推。[33]按此,在宋代一个学士能荫几十人,不足为怪;宰执大臣则更多,即使按对荫补有较大限制的宋孝宗时的规定,一个宰相一次郊礼可荫十人,而三年可遇一郊,致仕时还可荫八人。这样,大量荫补者涌入仕途。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郊恩奏补1460人,南宋绍兴年间,一次任子达四千人。同科举相比,单郊祀荫补一项的荫子数(二者均可按三年一次计算)就远远高出科举取士中的正奏名和特奏名数之和。 恩荫得官者多为无才无德的膏粱纨绔子弟,不学无术,骄骜不羁,一旦上任,"多不习事,以致失职",[34]给宋代庞大的官僚队伍带进了一股浊流。而且,恩荫比科举入仕更易更快。宋太宗曾说:"膏粱子弟,不十年坐致闺籍。"[35]宋徽宗宣和六年(1119年),殿中待御史张汝舟上言:"昔之官至大夫,历官不下三、五十年,而今之出官有阅三、五年间至大夫者矣。"[36]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中书舍人赵思诚上书:"孤寒之士,名在选部,皆待数年之阙,大率十年不得一任;今亲祠之岁,任子约四千人,是十年之后,增万二千员,科举取士不与焉。将见寒士有三十年不得调者矣……政和、宣和之后,私谒行,横恩广,有年未三十而官至大夫者。"[37]恩荫制不仅加速了仕进的冗滥、吏治的腐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常的科举取士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因此,每涉及裁官,恩荫制往往成了第一号攻击目标,宋孝宗"隆兴省官"前,大臣明确提出:"官冗之弊极也,欲清入仕之源,莫若减任子之法。"[38] 三 从宋代广阔的政治层面看,冗官现象的背后还隐伏着更深层的制度性原因,那就是宋代独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乃是培育冗官的温床。 宋代三百余年的政治体制是由宋太祖和宋太宗奠定的。宋初在消灭分裂割据势力、展开统一战争的同时,鉴于前代的治国经验和唐末、五代以来军阀专权、地方割据的历史教训,逐步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机构。赵匡胤采纳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将政权、财权和军权一并收归中央,集于皇帝一身。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在官制上首先就是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即职官分离制度。官指正官或本官,利用唐代三省六部等官名组成官阶,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为资级,只用以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职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头衔,亦非实掌。只有差遣才担任职事官,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等。职官分离在唐代只是局部的临时性措施,到宋代成为定制。在宋初统一各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臣,使之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掌实权,只对其中可靠者安排一定实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同时据此提拔一些官阶较低但有实际才能的官员担任要职,撤换无能之辈,仅授闲职,这有利于皇帝掌握用人大权,提高各级官府的行政效能,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局势。但历时稍久,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职,十常八九。 其次,在机构设计上,则叠床架屋。在中央,既沿袭唐代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又立九寺六监,互不统属,分权制禄。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机构有所合并,但基本特征并无改变。地方机构实行道、州、县三级建制,分化事权。如针对路级转运使,设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安抚司、提举学事等分割其权,互相牵制和监督。中央派文臣知州事,三年一任,不能连任。又置通判以分其权,此外,地方官仍保留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州刺使等旧职称号,虽无实权,但可凭名号以领俸禄。宋代君主熟练地运用这种分化事权、以官牵官、层层设防的策略,结果强枝弱干,守内虚外,走向反面,造成了官制的极大混乱并导致机构臃肿和官吏冗滥严重的局面。 文官治国是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项战略性国策。宋代为防止晚唐、五代军人骄横跋扈、篡逆相继的历史重演,强调以文官治国,全面提倡孔孟儒学。赵匡胤曾立下"不杀士大夫"之誓,故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要职,全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甚至掌握全国军权的枢密正、副使、各州县的军事指挥,亦委以文官。职业军人不仅再不能干预行政、司法、钱粮大事,甚至在军队中也须听命于文官,其俸禄、待遇也比文官相差甚远。 这种文官治国制度,要求宋王朝大力发展科举,选拔大量合格文职人员充实各级机构。因此,北宋从太祖开始,就全面加强科举立法,广泛扩大取士名额,从制度上保证文官的人才资源。不可否认,宋代的文官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为封建社会前期盛行的门阀政治,经过唐代的削弱和唐末五代战乱的冲刷,世族力量已属个别现象,不再构成一个社会阶层;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农、工、商阶层的界限已不如前代明晰,他们也希望通过皇权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而进入官僚队伍。这样,宋代统治者运用科举手段,敞开各级政府机构的大门,改变了自汉末以来主要代表世族门阀阶层利益的政治性质,而成为整个官僚与非官僚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利益的代表,扩大了统治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