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辛亥革命后的上海农村(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 戴鞍钢 杨立强 参加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青浦、奉贤、南汇、松江等县佃农抗租斗争纷起时,同处上海地区的宝山县,则在一些开明士绅的主持下,局势显得相当平稳。钱淦就是他们的一位代表。他出生于宝山真如的一户书香门第,“幼从父学,博学强识”,“尤致力经世之学”(注: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14,人物,1931年铅印本。)。1904年中进士,改庶吉士,随后由学部奏派赴日本法政大学深造。留日期间,他在学习的余暇,与同学孟森、秦瑞、孟昭常、汤化龙等人成立法政学交通社,出版《法政杂志》潜心研究欧美各国和日本的法政理论。他发表了多篇文章,批判专制政治,赞扬三权分立的立宪制度。1907年回国后,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乞假南归省亲。时值宝山筹备清丈,他“以诸父老义务之督责,宁浮云薄宦”而为故乡出力,毅然受命出任清丈局长(注:钱淦:《再示局中办事人员文》,《宝山清丈局报告书》,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06页。)。“丈务既繁,经费又窘,慨然受任,备历诸艰,卒底于成。”(注: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14,人物。)其间,他还创办《丈务杂志》,介绍清丈知识,刊载丈务报告,以启迪乡亲。1909年,又就任筹备自治公所所长,次年兼任宝山教育会会长。他切实领导各项工作,建立了市、乡自治机构,调查户口,修河筑路,推广国民教育等等,“诸臻妥洽”(注:钱淦《吴县文》“附批”,《宝山清丈局报告书》,第43页。)。辛亥光复后,他先后出任县民政长、县知事,“值改革之际,诸凡设施多所手订”(注:民国《宝山县续志》,序,1921年铅印本。)。1912年5月宝山共和党分部成立后,钱淦又被选为分部长,不仅负责共和党分部的党务,而且还创办了《宝山共和杂志》,并担任主编。他对清政府的专制和吏治腐败,“焉痛之久矣”(注:钱淦:《布告阖邑父老子弟文》,《宝山共和杂志》第1期“文牍”,第2页。)。因此执掌宝山新政权后,他就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运用自己对立宪制度的学识和主张,积极推行三权分立,革新机构。在任期间,他对全县各项琐务,“举凡县地方预算及县事业之兴革,无不详实规划”,交县议会公决,然后次第实施。钱淦因其“世居本乡,深悉民间疾苦”(注:钱淦:《示各市乡文》,《宝山共和杂志》第1期“文牍”,第64页。),从执掌县政伊始,就“宣布誓约,与民更始”(注: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14,人物。),对清末诸多弊政力加改革。除了前述改革专制政治,建设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外,还积极进行各项社会变革。田赋是与宝山20余万人利害攸关的大政,但清政府对宝山田赋的科则、定额及征收办法弊病丛生。1911年秋,宝山地区“风潮为灾,收成歉薄”(注:钱淦:《呈都督文》,《宝山共和杂志》第1期“文牍”,第58页。),恰值大变革初期的社会动荡不宁,交通不畅,宝山所产的土货滞销,百姓生计艰难。钱淦执政后首先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忙银(注:按清代规定,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上忙”、“下忙”。)和漕粮的征收。当时,未缴的辛亥年上忙既需续缴,而下忙业已开征,外加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公历,这样1912年春,宝山百姓就面临“不啻以同时而有催追四届忙漕之苦”。钱淦从改革田赋尤其是漕粮秕政入手,三次专文呈请,一交亲赴面呈江苏都督,终于获准宝山减征忙银二成至五成,全免辛亥年漕粮(注:钱淦:《通告各市乡公所文》,《宝山共和杂志》第1期“文牍”,第59-60页。),并且在征收忙银时严加督察,杜绝旧时官吏逼索的恶行。为了进一步改革宝山田赋的弊政,钱淦等人决定加速完成清丈工作,在1912年全部结束了实地丈量,并据此重定科则和定额,赶制图册,办理各户的新旧单契的更换,在呈准江苏都督后宣布废除前清的科则和定额,从1913年起即按新规定征收,大部分农户减轻了负担,“人民咸称利益”,地方秩序也相对安稳(注:陶庆丰:《呈县文》,《宝山共和杂志》第1期“文牍”,第45-46页。)。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中心。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倾覆,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大为改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鼓励、保障民间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规条例,鼓舞了人们的投资热情,1912年2月成立的实业团体“工业建设会”的《发起趣旨》,道出了人们的心声:“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害我工业之发达,为绝对的关系,明达者当自知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注:《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民声日报》1912年2月28日。)当时华侨纷纷回国创业,是这股投资热潮的一个缩影。华侨久居海外,大多长期置身于资本主义社会,了解、熟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或经营管理的知识;同时,他们又都有着报效祖国,帮助祖国早日富强的诚挚愿望。还在清末,其中有人就已尝试投资国内近代企业,但由于当时国内政治腐败,侨资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不少人望而却步。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侨资企业的创办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顺应当时的投资实业热潮,北京政府上台后,依旧采取鼓励的政策,在时任农商总长张謇的主持下,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注:详可参阅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继而,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互相厮杀,中国民族工商业乘隙得到较快发展。在辛亥革命的直接推动以及上述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1912年始,上海连同侨资企业在内的民族工业有明显发展。据1928年上海特别市社会局对工厂开设年份的调查,1910年和1911年开设的工厂各有9家,1912-1914年分别为28、29和26家,每年新设工厂数比辛亥以前增长2倍多。这种发展势头虽略有起伏,但一直延续到20年代(注: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上海之工业》附表,中华书局1930年版;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7-101页。)。其中尤以棉纺织业、面粉业和缫丝业发展最为显著(注:详可参阅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154页。)。
        辛亥革命后,上海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给周围农村经济的演变带来促动。随着棉纺织工厂的相继创办,一些实业家在重视扩大原料供给的同时,开始注意农作物品种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穆藕初,认为原料不足、棉质退化是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两大障碍,指出“工业中所最重要者,厥惟原料。棉质不改良,纱布竞争难于制胜”(注:穆藕初:《振兴实业之程序》,《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为此,他提出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两项措施,而改良棉质又包括两顶内容,“一为改良华棉,采用选种、治地、疏栽、培肥、排水、摘芯、扫除虫害等方法,逐年求进,不厌不倦以改良之;一为移植美棉,选取合于我国天气地质之美国棉种,注意严格选种,以及治地、疏栽、培肥、排水、摘芯、扫除虫害等方法,逐步培育以发达之”(注:穆藕初:《上农商部》,《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他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同时,他还身体力行,从事棉种改良的实践。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又租借了上海杨树浦引翔港附近60亩土地,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两年的探索,第三年终于获得成功,单株产铃最多达40个,一般都在20个以上,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继而,穆藕初又和上海工商界名流聂云台、郁屏翰、吴善庆、黄首民、尤惜阴等人,联合发起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推举郁屏翰为社长,穆藕初为书记,并制定了中华植棉改良社简章。简章指出:“本社以联络振兴内国棉产之同志,交换知识,以求棉业改良之普及为主旨”,其宗旨是“专以研究棉产为范围,冀以天然之地利,施以人力之改良,庶将来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用兴实业而挽利权”(注:《中华植棉改良社缘起》,《东方杂志》第14卷11号,第192页。)。中华植棉改良社的一切费用,由郁屏翰、聂云台、吴善庆、穆藕初四人承担。该社社员有两个义务,即独力或合力举办植棉试验场和就近提倡植棉改良以图普及。该社在上海浦东杨思桥附近开辟棉种试验场,并购买了许多美棉种子分送各省试种,向各地提供植棉技术咨询,还刊印了一些有关植棉改良的书刊散发指导,“用最通俗、最浅近的文字,向农民解释怎样来改进植棉的方法”(注:陆诒:《悼穆藕初先生》,原载重庆《新华日报》1943年10月6日,转见《穆藕初文集》,第612页。)。地处浦东的南汇县,原有不少江海泥沙冲积而成的浅滩荒地,这时亦多栽种了棉花。由于这里系由“海滩垦熟,地质腴松,棉花朵大衣厚”,质量远胜其他产地,“于是沪上纱厂都设分庄于大团,与农民直接买卖”,该县的棉花交易市场,也因此从周浦向东推移到了大团(注:民国《南汇县续志》卷18,风俗,1929年刻本。)。截至1921年的统计,“上海农业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棉田逐渐代替稻田,现在上海棉田约占全部可耕田的60%。目前江苏东南地区年产原棉估计约为20万吨,对世界市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产地”(注:徐雪筠等:《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以下简称《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