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当代中国史研究》 杨凤城/张永英 参加讨论

1960年,"文化革命"的内涵再次发生变化。6月1日,陆定一在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传达中央指示,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文化革命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谁胜谁负的斗争。"[4] 同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迎接新的更大的文化革命高潮》亦强调:"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思想领域里的阶级斗争进行到底,这是文化革命的基本核心。"显然,此时"文化革命"的内涵不仅与列宁的原意大相径庭,而且与"大跃进"初期的提法亦大为不同。它突出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而该内容无论在列宁那里,还是在刘少奇八大二次会议的政治报告中,均未列入"文化革命"的范畴内,而是属于另外一个问题,即属于"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当然,这时对于"文化革命"中所包含的文化普及和提高工作,或者"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口号,仍持肯定态度,但其地位已由核心趋向边缘。"文化革命"涵义的这种嬗变,是与1959年庐山会议及其以后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认识和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严重脱离实际地夸大了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的形势,"文化革命"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二)作为实际运动的"文化革命"
    "大跃进"期间的"文化革命"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呈现出得失并存的复杂状况。
    1."文化革命"运动的实际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普及或"工农群众知识化"。这是文化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在1960年以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既包括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文化知识,也包括群众文艺创作和理论学习活动。前者如扫盲,创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工农业余学校等,后者如创作新民歌、撰写革命回忆录与"三史"(公社史、工厂史、部队史)、工农兵学哲学等。由于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组织,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农村青壮年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普通群众的文化学习甚至理论学习兴趣与信心空前提高,业余文化生活空前活跃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民歌、革命回忆录等群众文化产品。但是,另一方面,受大气候的影响,"左"的倾向也是严重存在的。这突出表现在:群众文化产品中,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他"左"的思想和实践的颂扬占了很大的比重,有些甚至构成其主要内容;其次是脱离实际的浮夸风盛行,盲目追求数量、一哄而起,忽视质量,忽视量力而行的原则。从而导致许多作品粗制滥造,许多设施徒具形式,缺乏生命力,难于巩固和深入。
    第二,"知识分子劳动化"。从在校青年学生到各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均实行经常性地参加体力劳动的制度。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切身感受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才能具备工农业生产直接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实际知识,才能改造世界观,真正从思想到感情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并最终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从知识分子应该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应该参加社会实践的一般意义上讲,"知识分子劳动化"的要求含有合理的因素。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口号又是简单化的,浸透着"左"的指导思想,蕴含着对知识分子状况的错误估计,蕴含着对劳动的狭隘理解和对体力劳动意义的片面夸大,蕴含着对文化知识的简单狭隘的实用主义理解,蕴含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力图限制并逐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空想因素。
    第三,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这一工作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面向全社会,通过新闻媒介,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坚定全体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与1959年庐山会议前后的形势密切相关。针对当时社会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怀疑和批评,针对某些地区解散公共食堂、甚至实行"包产到户"的做法,提出要批判和反击资产阶级立场和思想,对全民尤其是人民公社社员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认清方向,决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在专业文化领域内,开展"兴无灭资"的思想批判和学术批判,要求以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并密切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来审视文化、学术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批判成为"文化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形式。批判的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化领域。批判的特点:一是以"一边倒"的群众运动的方式代替了正常的学术讨论和艺术争鸣;一是严重混淆了学术问题、世界观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动辄将学术、艺术问题上升为世界观问题和政治问题,冠以"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甚至是"反动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帽子。批判的结果,是使一大批有价值的文艺作品和学术观点遭到错误的否定,一大批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和文艺工作者以及在"双百方针"时期崭露头角的文化新人,遭到不公正的待遇。
    2."文化革命"的运作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走群众路线。这主要体现在群众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方面。就该方面的工作来讲,这种指导思想当然是正确的。因为人民群众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本来就是群众自己的事业,不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满足群众的知识需求,便谈不上"文化革命"。由于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大力号召和帮助,群众性的文化学习和创作出现了高潮。它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扩大文化参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就是由强调走群众路线出发,过高地估计了群众接受文化知识和进行文艺创作的能力,迷信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忽视文化知识传播与创造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同时,以为只有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才能真正体现群众路线,才能在短时期内完成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工作,而忽视了文化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