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出兵东北对东北根据地建立的历史影响(2)
二 苏军对中共在东北的活动虽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同时又采取默认、同情的态度,便利于中共及其军队在东北的活动,并为中共军队的迅速发展,为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及巩固,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英美为换取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于1945年2月11 日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秘密协定。协定规定: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军事基地也须予恢复;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经谅解,苏联的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1945年8月14日, 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中国的条款合法化,条约规定:“苏联政府同意予中国以道义上与军需品及其它物质之援助,此项援助当完全供给中国中央政府即国民政府。”(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608页。)苏联明确表示支持国民党政府, 以换取帝俄时代在东北的权益。雅尔塔体系的出现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的反映。条约签订的同一天,中苏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中苏此次共同对日作战苏联军队进入中国东三省后苏联军总司令与中国行政当局关系的协定》,协定规定:“在敌人业已肃清之区域,依照中国法律设立行政机构并指挥之”,“保证中国行政机构与苏联军总司令之积极合作”,“一俟收复区域任何地方停止为直接军事行动之地带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即担负管理公务之全权并经由其军事及民政机关给予苏联军总司令一切协助及支持。”(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614页。)由于这些条约的限制, 苏军不能公开支持中共及其军队在东北的活动,使中共军队“不能采用八路军的番号,也不能用共产党的公开名义和红军接洽并取得其帮助”(注: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8册,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事实上,由于苏联害怕因为支持中共而使蒋对苏不信任,并由此激化苏美矛盾,对中共在东北的活动时常限制,不友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曾克林部到达沈阳时,沈阳苏军卫戍司令卡夫卡不让中共军队下车;1945年11月19日,苏方提出“长春铁路沿线及城市全部交蒋,有红军之处不准我与顽敌作战,不准我存在,必要时不惜武力将我驱散”。12月,苏军以根据他们已和国民党政府订立的协定,允许国民党军队进驻沈阳及周围地区为理由,正式向中共东北局提出,要中共东北局领导机关及军队限期撤出沈阳,并以要用坦克赶走相威胁,最后经中共中央同意,“我们不得不尊重苏方的意见”,“东北局及直属部队有组织地撤出沈阳,向本溪转移”(注:《中共党史资料》第2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201-202页。 )。曾克林部到沈阳后,苏军说沈阳附近有一个十万多支枪的开口仓库可交给中共军队,等曾克林到延安后,苏军害怕美国指责他们支持八路军,怕担引起苏美关系恶化的责任,那批武器又不给中共军队了。当时黄克诚的部队得知消息后已把武器留在关内,徒手到东北,到了东北却得不到武器,弄得十分被动。这些固然与中苏条约的签订有关,但同时也反映了苏联领导人及苏军将领对中共及其军队的不信任,更主要的是害怕由此而引起苏美关系的恶化,影响苏联利益。 尽管如此,从全面看,应该说苏军对中共及其军队在东北的活动,采取了默认和同情的态度。1945年8月30日, 中共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第12团在山海关外绥中县与苏军会师。之后曾部两团与苏军配合作战,于31日下午攻克山海关。苏军允许八路军接防绥中、山海关等地,并接收当地地方政权及建立卫戍司令部。9月7日李运昌部进入山海关,苏军专门派车迎接,并于11日与八路军召开盛大联欢会。上述情况使中共中央备受鼓舞。1945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下达命令, 将东北的中共军队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 月再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苏军也通知其驻东北各地的部队“凡佩带有‘东北人民自治军’标志的部队,可以在各地自由活动,不受限制”(注:《中共党史资料》第15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在苏联驻军当局的同意下,中共军队成立了沈阳卫戍司令部,成立了沈阳市人民政府,东北局机关也进驻沈阳。卫斯别夫到延安后,代表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向延安总部转达了苏军照会,并和朱总司令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苏军同意将原属冀热辽抗日根据地范围内的锦州、热河两省完全交给我军接管(锦州在伪满时为一个省,辖辽西十四县--笔者注)”(注:《中共党史资料》第15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沈阳的军火仓库虽被苏军要了回去,但以后中共军队在抚顺、本溪、辽阳、安东和锦州等地又搞到了一批军火物资。这些地方,不是苏军的驻防之地,苏军也就听之任之。这些武器为装备扩编的新部队和徒手出关的老部队创造了条件。1946年1月13日,苏军为支持中共军队进攻鞍山, 曾切断了锦州的电源;中共军队进攻营口和盘山时,苏军出面解除了长春附近1 000余名国民党保安队的武装。苏军的这些行动, 对中共及其军队在东北的发展和东北根据地的建立,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斯大林曾表示“完全承认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61页。), 并声明“蒋委员长是中国唯一有资格能负起统一中国的领袖,中共的领袖不如他或不够资格负此责任”(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78页。)。日本投降后, 蒋介石于1945年8月31日发布命令, 在长春设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东北行辕”,由熊式辉担任行辕主任,蒋经国为东北外交特派员,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精神,对东北进行“行政接收”。蒋经国向苏军总部提出交涉,要求苏军协助国民党行政人员进行“接收”。苏军总部指出:东北各抗日武装、抗日联军、人民自卫军、八路军和民主政权,纯系东北人民自己建立起来的,与苏军无关,至于“行政接收”,那是中国的内政,根据中苏条约第五条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苏军不便参与。蒋经国又向苏军提出派莫德惠到吉林、金镇去沈阳、张潜华去哈尔滨视察,苏军虽表同意,但却声称对去沈阳、哈尔滨的人不负责安全。熊式辉接收东北未成,不得不带着接收大员重返北平。蒋介石只好采取“武力接收”东北。 国民党曾向苏军提出经大连港运兵东北,同时由山海关出兵,希望苏联依照条约予以协助并保证安全。但苏军以大连港口国际化为理由,反对国民党军队登陆大连,并将以此视为国民党政府破坏条约(注:《蒋经国自述》,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对于铁路运兵, 苏军则提出:北宁路只能通至锦州,以南不能负责,沈阳至古北口铁路只能通至承德。这使国民党企图利用铁路快速运兵的计划破产。1945年10月28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飞抵长春,同蒋经国一起会见了马林诺夫斯基元帅。马林诺夫斯基表示,旅顺、大连属另一苏军元帅指挥范围,安东、营口以北,西至山海关则是他的指挥范围;现葫芦岛已为中共领导的军队占领,但营口还驻有少量苏军,欢迎国民党前去接收。但是,当国民党军队11月用美舰运至营口时,发现驻营口苏军已经撤退,营口为中共军队占领,无法登陆,只好几经周转,转至秦皇岛。这样,东北的港口或为苏军控制,或为中共军队占领,使蒋介石军队只能从秦皇岛登陆,由北宁路通过陆路运兵东北。蒋介石曾想空运部队到东北,但苏军以限时、限人为条件,使蒋介石无法大规模地空运。国民党政府要求苏军将撤退的地区留下少数部队等待国民党军队去接收,也遭苏军拒绝。这样,蒋介石“武力接收”东北的计划也没能得逞。 苏军的上述做法,为中共进入中长路沿线外的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中共在东北的广大地区能自由活动,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壮大人民武装。到国民党主力占领沈阳、长春等大城市时,东北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到1945年底,南满、北满、西满、东满各省的省委或工委已经陆续建立起来,各省还都召开了临时参议会,通过民选形式,选出了省主席,建立了民主政权,取得了合法地位,以与国民党委派的省主席相对抗;南满几乎所有的县,西满、东满、北满绝大多数的县,也都先后建立了党的组织、政权组织和地方武装(县大队)”(注:彭真:《东北解放战争的头九个月》,载《党的文献》1989年第1期。)。中共军队由从关内调往东北的10万人扩大到30 余万人,装备也得到改善,并且整编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这支力量,成为以后中共及其军队在东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