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个离不开”思想更符合我国国情 “三个离不开”思想概括起来,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各民族人民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在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它是从全局的高度对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精辟阐述。这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发得出的结论,反映了我国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特别是经过数十年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发展, 中华56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关系的牢固程度。 政治上,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就形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族是依靠这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融入周边各少数民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是以这种向心力不断向中原地区、中央王朝集聚,从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拓展和巩固祖国边疆,发展本民族或逐渐自然地融合于汉族之中。这种凝聚与向心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因素之一。在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各族人民为改变自己与祖国的命运,进行了无数次民族联合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中,就有十几个民族成分参加)。尽管这些努力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特别是缺乏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政党的领导而失败了,但共同的遭遇促使中华各民族对民族关系与民族联合、团结有了进一步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以后,各族人民纷纷汇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摆脱共同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为着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结成强大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各少数民族涌现出了像马骏、马本斋、邓恩铭、关向应、向警予、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等杰出的革命领导人,更为重要的是各族民众的觉醒和汇入革命洪流。正是这种深厚的爱国情感,使得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有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可以说,新中国的建立,本身就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结果。新中国建立后,各族人民为改变旧中国留给我们的一穷二白的局面(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而团结一心,求同存异,共同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遭受了挫折,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携手并肩,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主义关系。 从经济上看,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相当稳固的。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各民族由于居住地区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经济方式比较单一,如汉族主要以农业为主,而少数民族中有些以畜牧业为主,有些以狩猎、采集或捕鱼为主,这样,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生活用品方面的经济交换关系。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相继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民族间经济方式的差别依然存在,经济上依然有互补性,商品交换的条件和必要性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及生产的社会化,都要求人们彻底改变几千年来封建制度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进行广泛的协作和分工,这样才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发挥更大的效益。于是在一些汉族与少数民族或不同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尤其是城镇的企业中,出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以此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联合与协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今天,各民族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资源丰富,可是如何才能使这种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人们一直讨论的一个问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民族间的协作,而经济优势对于资源优势的依赖决定了它需要各民族间协作,从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互补性来说,也决定了我国各民族间相互离不开的关系。 从文化上来说,我国各民族有着相近或相似的文化起源,并按照自己民族的特点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各民族的文化也开始相互交流、融合,有了更多的共性,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族交往的加深,民族间的文化交往必然会向广度与深层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必将为其他的民族所了解、借鉴和吸收。从这一点来说,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各民族的文化既保留自己的特点优点,又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性,都成为社会主义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各族人民,进一步加强联系和团结,也就更是十分必要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