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蒋介石五次抵制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台湾研究:综合版》 张春英 参加讨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为美国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及付诸行动提供了时机。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注:美国《国务院公报》,1950年7月3日。)与此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一方面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另一方面也不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美国还向台湾当局转交备忘录,要求蒋介石配合美国的行动,不出动海空军进攻大陆。随后恢复了对台湾军事及经济等方面的全面援助。至此,美国分离台湾的政策固定下来,并付诸以行动。
    国民党蒋介石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自然十分欢迎,这样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从而得到喘息之机。但是与美国想法不同的是,蒋介石不仅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而且想利用朝鲜战争爆发之机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梦想。在这一点上,蒋介石与美国可说是同床异梦。因此,就在美国政府向蒋介石转交备忘录的次日,台“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接受美国的要求,已命令海空军停止对大陆的攻击;同时又声称,“这只是应变措施,对于中国政府统治台湾之地位及维持中国领土之完整均不产生影响”。(注:《美台关系四十年》第267页。 )明确表示了国民党对“台湾地位未定论”及“中立”台湾的方案是持异议的。美国则一再告诫蒋介石不得轻举妄动;而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也一天没有停止。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台湾地位未定”的前提下,美国又一手导演了“对日和约”问题,提出重新讨论台湾未来地位,并毫无理由地将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全部排斥在和约之外。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冲突再起。
    所谓对日和约,即战后由参战国与日本签订一项条约,以解决战后遗留问题。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深感台湾、日本作为其远东战略基地的重要性,因此,既要分离台湾,又急需改变日本的地位,解除其被占领状况,因此加紧了对日和约的步伐。因为中国是日本侵略的主要受害者和重要的抗日力量,理应是参加对日媾和会议必不可少的国家。然而,由于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问题上立场都是坚定不移的,无论哪一方的中国人参加会议,美国制造“台湾地位未定”的目的都不可能达到。因此在会议准备过程中,对日和约顾问杜勒斯借口美国同中共在朝鲜处于交战状态,反对新中国出席。但英国已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台北出席代表。就这样,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均被排斥在旧金山会议之外。1951年6月, 美英两国起草的关于对日和约联合声明草案,提议:“日本放弃其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而“该条约的本身将不决定这些岛屿的未来归属”。(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RUS)1951年,第6卷,第1134页。)同时,两国又商定, 中国将不被列入对日和约的签字国,而由日本和台湾当局单独签定一个双边“和约”,其有关台湾归属问题的条款要与旧金山对日和约一致。
    美、英两国的这一行径激起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一致谴责。1951 年6月14日,台“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地位与盟国平等,不接受含歧视性条款。6月18日,蒋介石发表声明, 称台湾当局参加对日和约的权利不容置疑,不接受任何含歧视性条款。 7月11日美英公布对日和约第二次方案,中国仍未被列入签字国,台湾当局即向美国提出严重抗议。9月3日,即旧金山对日和会开幕的前一天,叶公超再次发表声明,称旧金山对日和会所签定的条约对台湾当局没有约束力。9月8日,美英等49国在排除中国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对日和约。该条约没有明确台湾的归属问题。
    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反对“台湾地位未定”的态度是坚定的。即使迫于美国的压力,台湾当局虽然接受了同日本“单独媾和”的方案,但蒋介石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
    三、反对“外岛停火论”
    所谓“外岛”即美国对国民党占领的相对于台、澎以外的大陆沿海岛屿的总称。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基础上,又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而在1954年发生的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美国极力鼓噪“外岛停火论”,即意欲先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再行分离台湾之实。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进行了极力地抗争。
    1954年9月3日,为了打击美国侵略政策和阻止国民党军队对东南沿海的侵袭以及反对美蒋酝酿签定《共同防御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向金门发动了猛烈的炮击。国民党军队立即发炮还击,并出动飞机、舰只相配合,同时台湾当局提出“充实战力,加强动员,准备转防守为反攻,今后施政悉以适应作战为中心”。(注:台湾《中央日报》1954年9月15日。)一时间,金厦海峡硝烟弥漫,双方炮击达到白热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