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陈独秀教育思想初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徽史学》 陆文培 赵光元 参加讨论

二、教育要“补偏救弊,以求适应世界之生存”
    陈独秀作为传播新思想的先驱,其教育思想必然作为封建教育的对立物出现,表现了批判精神和战斗风格。
    陈独秀认为,教育改革应从教育对象、教育方针和教育方法入手。而三者之中,“以教育之方针为最重要:如矢之的,如舟之舵。”关于如何确定教育方针,他列举了欧美各国著名教育家的主张,认为其“共通之原理”不外“智德力三者并重而不可偏倚”。他吸取各家之长认为,“理无绝对之是非,事以适时为兴废”,“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因此,制定教育方针的原则应是“去短择长,弃不适以求其适”,换言之,即“补偏救弊,以求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已。”(注:《今日之教育方针》,《独秀文存》第15页。)可见,在如何办教育的基本思路方面,陈独秀是主张学习西方近代教育的,但并不盲目地机械搬用,而是有所批判和审视。具体地说,教育方针要“外览列强之大势,内鉴国势之要求”,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外部形势而确定。陈独秀很清楚,当时的国家政权并不能真正代表国家,国家对教育的指导,仍然是尊孔读经,读书做官那一套。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教育的基本要求应是了解人生之真相;了解国家之意义;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具备个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技能。
    陈独秀提出这个方针,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即他所说的狭义和广义的教育),使“昏惰积弱”的国民警醒奋发,急起直追,迅速赶上世界潮流,缩短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差距,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适应“世界之生存”,陈又提出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四个原则,其精神在于强调教育要面向现实,促进民主,增进生产,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反对虚幻迷信、专横暴戾、游手好闲。他敏锐地看到,现时的世界即“经济的世界”,举凡国家社会之组织,“无不为经济所转移所支配”。而中国在封建教育束缚下,“功利货殖,自古为羞”,不重视生产,以致“生寡食众”,在此经济竞争剧烈之秋,要存在下去,“不其难乎”。除对封建社会轻视生产劳动和商品交换的传统观念尖锐批判之外,他还主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有生产技能的社会劳动者,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教学中强调实用,是他的一贯主张。早在1906年任教于安徽公学等校时,他就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压减灌输封建伦理道德的经学课,由此引起当局不满。是年6月,太平府署理汪昌麟到安徽公学等三校视察后,向省学务处报告说:“三学堂教科,经学最少”;“课本亦多东洋……重外轻内”;指责陈“不以学堂为修业之地,转学堂为护身之符”,“似有背奏定章程”。汪表示要对三校进行整顿以“严加约束”,并要求上司授权“随时督察该三堂,循名核实,遵守定章,保存国粹”(注: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反动当局的态度完全可证实陈在教育改革上的坚定立场。
    1920年,陈独秀赴粤主持教育。提出教育改革三大纲领:把教育分为未成年教育、成年教育和专门教育三个层次,对未成年教育要分期做到“绝对普及”;成年教育应纳入社会,通过各种社会设施进行;专业教育中应以工业教育为主,除大学工科外,还要设立甲种工业学校,普及乙种工业学校。陈独秀认为,西洋的进步,国力的强盛,是逐步实现工业化取得的。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孔孟经书害人,人们只知读书做官,于国家大事麻木不仁。由此可见他对改造社会的远见卓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