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研究(专题)——论张学良的富国观(2)
第三,实业为富国之本。张学良非常重视发展实业,振兴经济,将实业视为富国之本。他强调指出:“立国之道,首在建设”,“建设为发展国力之前提”[8],“言建设则工业建设为首要”[17]。 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地方政府根据他的这一指导思想,拟订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及其相关的政策措施。一是关于农业的开发。1928年11月,辽宁(当时为奉天)省政府拟订了详细的农业开发计划,包括改进农业,促进垦殖,兴办林业,发展牲畜,筹办水产,整理水利等诸多方面。如改进农业方面,提出设农业试验场,以讲求耕种之改良,并研究病虫害预防之方法;设农具及肥料制造厂,以供农家之需要;设种子检查所,以改良种子;设肥料检查所,以预防病害。他如设农业银行,以发展农民之经济;设农民组合,以保护农民之经营。再如促进垦殖方面,提出本省西北荒地甚多,当此修明内政之时,正宜进行垦殖事业,化兵为农,莫此为善。其办理办法,如划分垦殖区域,组织垦殖团体,设立垦殖银行,奖励垦殖企业,皆其大端。[18](P839)二是关于工矿业的开发。工业方面,当时政府提出,广设制造工厂,拟设立造纸厂、制呢革厂、机车制造厂、化学药品制造厂。矿业方面,提出推办矿业,拟设地质调查所,以知全省之矿产;设矿质化验所,以明真确之成分。此外,设各种炼厂,设矿业银行,奖励矿业企业,厉行矿产保安,处理矿业纠葛,救济矿业损失,促进矿冶学术,培养矿冶人才,皆重要之事项,应积极进行[18]。此外,在交通、商贸、财政、金融等方面均拟订了具体的建设或整顿计划。三是关于政策措施。为发展实业,当时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工厂监察、奖励垦殖、奖励造林、奖励养蚕植桑、奖励发明创造、取消苛待劳工惯例、救济失业工人、实行商标法、实行出口物检查、举办国货陈列及展览、派员考察实业、筹设县实业局、发刊实业书报[18](P839),等等。并创办《实业月刊》,设立东北交通委员会,颁布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办法》及《赞助建设事业暂行奖励章程》,拟订了《华侨投资实业计划》、《实业计划书》及《全省矿业整理计划》等。 上述发展实业计划,在张学良的大力支持下,一部分已开始实施,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因“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没有来得及全面加以执行。尽管如此,但计划的条条件件及方方面面,均体现了张学良富国的主张,其中相当部分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参考价值。 第四,教育为兴国之本。在张学良的富国观中,教育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他认为,“一个国家要行,要强,非得要造就人才,教育为基本。”“世界各国,生存竞争,无不以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为根本之计”[19],“我国文化落后,危机四伏,非才无以救国,非学无以成才”[19]。他指出:中国是落后国家,“其最大原因,是教育落后”[17]。在他追求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长期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在人才观方面,张学良主要是强调德才兼备和培养专门人才。他认为,那些“重小我而轻大我眼光过浅,仅知注意目前小利,而缺乏远大思想”的人,不是有用之才,而那些“努力于学问、道德之修养,矢志救国,以将来中国之希望为个人一己之责任,无论负何责任,均当竭其力,忠于职务,勿见异而思迁,勿因位小而疏忽”[24]者,方为有用之才。故在他提出的教育方针中,特别强调“注重道德教育”。这是其一。其二,为适应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不仅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他说:“我说的人才,是指专门人才而言。他学的是工,就要作工,学的是农工就要作农。不要存着当官的心理”[20]。为此,他谆谆教导东北大学学生:“我很望诸君,要坚定了志内,各用己所学,全国学者都能如此,则中国自强矣”[20]。他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继续坚持东北大学“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 在教育观方面,张学良特别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层次办学。关于全面发展,他在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即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说:“中华民国的教育,不像从前为各界人而求学,为家庭而求学。现在是为国家而求学的”,“最重要约有两条:(一)自己看守自己的人格。(二)要将自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这可谓对德育的要求。他还说:“我今天所欲为对诸位说的,首先是提倡体育”,“我很希望本校关于体育方面要特别注意,然后用健全之身体好求精妙的学问。”这可谓对体育的要求。他接着说:“学问方面更是重要,好的要特别奋勉,劣的要极力改善”[20]。以后,他对此又进行了多次阐述,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许多必要的条件,其中图书馆、体育馆的建设就是明证。关于多层次办学,在张学良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为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张学良全面重视教育,包括留学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为更多地派遣留学生,他努力增加经费,修订规章制度;为发展高等教育,他亲自兼任东北大学、东北交通大学校长,并迅速扩建东北大学等校舍,购置大量图书设备,重点聘请著名专家教授;为发展中等教育,他亲自创办东北大学附中和同泽中学、同泽女子中学。并提出“中等教育是人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的观点;为发展小学教育,他亲自创办新民小学,短短几年在辽宁就创办了36所。他还专门捐私产现洋500万元, 作为中小学基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均受到相当重视。 第五,国民为复兴之本。在张学良的富国观中,他特别看重国民的作用,他说:“要想国家转弱为强,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和平建设为全国人民之责任,应大家提倡拥护”[5]。对此, 他着重阐述了如下两个观点: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说;“欲言拯救国难,复兴民族,须个个有自信力。有责任心,有牺牲精神,切不可自暴自弃,以为谋国有人,即可袖手旁观,而有偷安苟活之心,须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1]。他还说;“今日国人必须上下协力,尽其所能以报答国家……万不要因为一己温饱,而忘掉国家……我们也不要只希望人家来干,我来坐享其成,要凭着自己的智慧,体力以至生命,来贡献给我们的国家,来力求国家的复兴!活着,要为国家来奋斗,求解放,图生存”[22]。二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他说:“国家地位愈高,则个人地位亦愈高。国家无地位,则个人亦无地位。在国内尚不觉如何,出国则感受非常苦痛……必须要有强国,国强自己方有地位。希望诸同志抱定牺牲自己为国为民的决心,谋国家之富强”[5]。 张学良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完全寄托于全体国民的觉悟、牺牲与共同奋斗上面,为此更着重说明每个人的作用。他说,要使国家的事情弄好,我们应从本身作起,譬如我们在作战的时候,不要以为一个人的勇敢是没有关系的,一个人的勇敢就可以影响到多数人。作战是这样,建设也是如此。他希望国民“团结,牺牲,复兴中国”,“下最大决心为民族争生存”[23](P75-80)。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