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四国公约”是指1933年7月15日英、法、德、 意四国签署的“谅解与合作公约”。该公约的谈判与缔结是20世纪3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含义深远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件。各国学者至今少有专门的论述,一般通史著作或有叙及,也多是一带而过①。究其原因,大抵有二:一是当年发生的众多规模和影响相对更大的国际事件,如裁军大会、世界经济大会等吸引了多数研究者的视线;二是四国公约本身是个未生效的条约,不易为人重视。但事实上,有关四国公约的谈判发生在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不久的特定时期,其缔结与最终未被批准的事实背后,纠缠着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和利害冲突,对于其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演变以及各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利用英法等国公开的外交文件和资料,就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进行考察,以期从一个侧面说明纳粹德国崛起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及其走向。 一 有关四国公约的建议最初是由意大利政府在世界裁军大会陷入僵局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希望促成大国在会外合作,进而就阻碍裁军谈判的原则性问题直接达成谅解,以便为打破裁军僵局创造条件。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的态度日趋强硬,而法国则顾及自身安全不肯再在军备问题上做出让步,这使得2月中旬复会的世界裁军大会② 进展迟缓,并且在3月初陷入僵局。在这种背景下,意大利政府于3月18日向英、法、德三国驻意大使递交了一份名为“谅解与合作公约”的草案,倡导英、法、德、意四大国合作解决欧洲问题,其主要条款如下: 一、在维护和平方面,英、法、德、意四国密切合作并且在欧洲范围内使别国遵从他们的决定; 二、四国接受并贯彻在国联体制范围内对凡尔赛和约进行修正的原则; 三、不论裁军大会成功与否,允许德国分阶段实现军备平等权利; 四、四国在一切政治和经济事务中,以及在“殖民地范围内”采取共同的行动路线; 五、条约有效期为十年。[1](pp.242~48) 很明显,“四国公约”的核心内容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款,即倡导西欧四大国合作、修正凡尔赛和约和允许德国军备平等三个内容。由于事先征得了德国政府的认可③,意大利的公约草案实际上反映的是意德两国共同的立场。此外,为了确保四国公约的建议能够得到英国的支持,墨索里尼还邀请英国首相麦克唐纳与英国外交大臣西蒙访问罗马,并有意安排在3月18 日英国人来访的当天提出四国公约草案,以便双方当面协商。 二 对于意大利的建议,英国的反应既迅速又积极:英国首相麦克唐纳与外交大臣西蒙是在抵达罗马的途中收到四国公约文本的,虽无时间仔细推敲,但公约所倡导的大国合作、修正和约等主张还是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在3月18 日上午进行的初次会谈中,英国方面便宣布原则上接受意大利的建议,只是强调为顾及法国的反应,有些条款需要再斟酌。为此,麦克唐纳还指示随行人员连夜拟出一份修正文本,在行文上对意大利文本做了修正。在19日的会谈中,墨索里尼接受了英国的修正意见并同意由英国方面拟订一个新的文本;而麦克唐纳则承诺在回国途经巴黎时去努力游说法国人支持意大利的建议[2](p.84)。 英国的反应如此积极是事出有因的。这首先是因为意大利的建议迎合了英国有关大国合作可以避免欧洲重陷敌对分裂的想法。自1925年洛迦诺公约签字以来,英国的决策者一直在考虑英法德意四个缔约国之间直接达成协定的可能性。因为他们相信:“这样一种协定有利于消除在欧洲形成敌对阵营的危险,而且可以相互确保四国政策的方向和目标,使之与维持彼此友好关系及增强相互了解相一致。”[2](p.324) 而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后,法德对立倾向日渐明显,欧洲似乎又处在敌对分裂的边缘,这让英国人对促成四国间的合作更加充满了期望。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倡议对于英国人来说真可谓“正中下怀”。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对于墨索里尼有关四国公约“可以在欧洲消除有关大国敌对集团”的观点深表认同。他在3月23日对下院发表演讲时强调:“政府欢迎墨索里尼先生的主张”是为了避免因为德国民族主义者的复活而给欧洲带来的战争危险。罗马建议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当欧洲的国民生活正需恢复生机的时候,四大国应该在它们有可能分裂之前举行会晤,以尝试通过谈判来消除那些无论如何都会遇到的危险。”[3](p.132) 英国外交部在同日拟订的一份备忘录中也声称:“四国合作代表着处理目前欧洲问题的现实的、也许是在目前情势下唯一有效的方法。……它是非常值得欢迎并且值得为之做出牺牲的。”[2](p.1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