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于公元1038年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国号“大夏”(注:〔俄〕孟列夫:《哈拉浩特出土汉文文献叙录》第500、502、505页:“大夏乾祐二十年”(公元1190年)、“大夏天庆七年”(公元1200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年。),自称“大白高国”(注:夏桓宗母罗氏皇太后所施印《佛说宝雨经》题记有“大白高国”,见王静如《西夏研究》第一辑第266页;李范文:《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第29页,图版壹,文物出版社,1984年;《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西夏文专号》159页;瑞典藏西夏文经残片:《大白高国三藏圣教序》。过去译为“大白上国”,今按西夏人汉文记载,改“上”为“高”。)、“白高大夏国”(注:《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卷,见王静如《西夏研究》第二辑第2页;又(俄)克平认为,“白高大夏国”是元代人对西夏的称呼,西夏只自称“大白高国”,见K.Kepping,The officeial Name of the Tangut Empire as Refleeted in the Native Tangut Tests,Manuscripta Orientalia,vol.1,No,3,1995.)。《宋史》称之为“夏国”;《辽史》和《金史》因它地处辽金之西,称之为“西夏”,后人多沿用“西夏”之称。西夏都城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后改称“中兴府”。传十主:景宗元昊(注:元昊,史书上称“李元昊”、“赵元昊”。唐、宋所赐姓氏,元昊立国,自号姓嵬名,称“嵬名元昊”,此处省去姓氏。嵬名元昊还曾更名嵬名曩霄。)、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桓宗纯祐、襄宗安全、神宗遵顼、献宗德旺、末主,历时190年(公元1038~公元1227年)。有些学者从李继迁叛宋(公元982年)算起(注:〔俄〕克恰诺夫《西夏史纲》,莫斯科,1968年版;又见《大夏国(西元982-1227年)》,《丝路上消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艺术》,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年;(美)邓如萍《白高大夏国》,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又见《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至西夏灭亡(公元1227年),历时246年。这要比辽建国210年(公元916~公元1225年)多36年,比金建国120年(公元1115~公元1234年)多126年。如从《宋史·夏国传》所载:“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所建夏州政权算起,历时347年(公元881~公元1227年),这要比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年)加起来的320年(公元960~公元1279年)还多27年。它所统治的地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二万余里(注:《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但是在二十四史里,有《辽史》116卷,含《西夏外纪》一卷;《金史》135卷,含《西夏传》一卷;《宋史》496卷,也只有《夏国传》上下两卷;元人纂修宋、辽、金三史时,惟独未给西夏写一部分量同等的纪传体专史,只是在三史中各以少许的篇幅专载西夏史事,篇幅如此之少,使当时官私所拥有的西夏史料,从此逐致湮没亡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注:徐中舒:《西夏史稿·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