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抗战初期毛泽东论正面战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李分建 参加讨论


    在战争初期,日军“采用大范围外线的速决的战略进攻,沿铁路线长驱直入夺取大城市的作战方针,和迂回包围的战略战术”(14),利用中国土地广大的特点,回避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阵地设施。
    毛泽东认为,国军“在此种情形下,无疑地应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15),“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16),“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17)
    毛泽东善意地批评了蒋介石“单纯防御”的军事错误,建议把“战略战术上单纯防御的方针,改变为积极攻击敌人的方针”(18),“我们不反对使用一部分兵力于正面,这是必要的。但主力必须使用于侧面,采取包围迂回战法,独立自主地攻击敌人,才能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19)
    1937年9月25日,为了保卫太原,毛泽东“建议蒋(介石)阎(锡山)派何柱国骑兵军全部,另派桂军或中央军有力步兵一万五千至二万人,与我林(彪)师全部配合,受朱(德)彭(德怀)指挥,向着大同、张家口、北平线,大同、太原线,北平、石家庄线,举行大规模的侧后袭击战”(20),“蒋阎保定决战,晋北固守的方针,完全是处在被动的挨打的姿式下,如无上述一支骑兵袭入敌后,决难持久,只有实行上述计划才能变被动为主动。”(21)
    1938年2月23日,毛泽东判断日军有夺取西安、武汉的企图,保西安必保潼关,守武汉必守武胜关,为此要求朱德向蒋介石转告如下战略建议:
    “战略计划第一部
    (1)为保卫潼关及西安而战,不是将全部兵力处于平汉以西黄河以南之内线所能胜任的,如此必至不能保卫潼关与西安,正和过去将全部兵力处于雁门关、娘子关内线不能保卫太原相同。
    (2)为保卫潼关,我们认为必须将兵力分为两部:
    第一部刘峙、宋哲元、商震、胡宗南、樊松甫诸军固守郑、洛、潼线、策应该线以北诸军之作战,反对敌人渡河。
    第二部黄河以北诸军包括阎、卫(立煌)及八路全部坚持晋南、晋西战局。在好的情况下,力图在临汾以北、以南两地区歼灭敌人,顿挫敌之进攻。在坏的情况下,即设想万一临汾不守,洛阳被占,我晋境诸军亦万不可过河,而应转入外线,反过来攻敌之背,截断敌之来路,并图歼敌,根本破坏敌攻潼关计划。在敌进占晋城、霍县、隰县三点时,我军即应以不少于半数之兵力转入三点之外翼(转入敌后)方能制敌。”(22)
    “战略计划第二部
    一、为保卫武胜关及武汉而战,首先须潼关确保在我手中,其次则用正面之阵地战,配合两翼之运动战。
    二、两翼运动战必须确定至少有二十万左右兵力,长期位于平汉以东,这与在山西位置重兵同等重要,非万不得已,不退豫鄂西,方能配合正面及西面诸军,有力地保卫武胜关及武汉,既使武汉不守,亦使敌处于我之包围中。”(23)
    “故总的方针、在敌深入进攻条件下,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方能配合内线主力作战,增加敌人困难,减少自己困难,造成有利于持久战之军事政治形势。”(24)
    从武汉会战的情况来分析,蒋介石集团认真考虑过毛泽东的建议。蒋介石在武胜关附近部署了重兵,“在武汉外围之九宫山、幕阜山、庐山、大别山等山岳地带,配置了纵深与强韧之兵力”(25),曾使日军遭受重创。
    3月23日,日军进犯台儿庄。25日毛泽东奉劝蒋介石“在前线,彻底执行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三者适当配合的新战略,以击破敌人前进部队,消耗敌人力量”(26)。蒋介石与李宗仁调集40万大军,采用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战术,在台儿庄大破日军,取得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毛泽东关于运动战与外线作战的理论,不仅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的抗战有巨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其相持阶段的战略指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与豫南、随枣、上高、鄂西、常德、湘西诸役,皆系采取此种有效之战术,以收重大之成果。”(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