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抗战初期毛泽东论正面战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李分建 参加讨论


    抗战爆发后,当时“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28)
    蒋介石等人也高谈“持久抗战”、“焦土抗战”、“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等抗日军事战略,以“持久消耗战略”对抗日本“速战速决”战略。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金普森教授,在对国民党抗日军事战略进行精心考察与探索之后,得出如下结论:“根据历史事实,国民党的抗日军事战略有一个酝酿、提出和形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国民党人自身对中日战争的认识基础,也有中国共产党人对其影响和推动”(29)。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蒋介石等人的“持久战”与共产党人的“持久战”的密切关系。
    在共产党人中居首功者是毛泽东。1938年5月他发表了《论持久战》,批判了亡国论与速胜论,指明了中国抗战的前途,并总结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许多经验教训。
    例如在淞沪会战中,蒋介石调集73个精锐师在上海恋战,没有及时转移兵力,以至国民政府耗费巨款在上海、南京之间修筑的两道国防线,即吴福线与锡澄线,没有来得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被日军占领。陈诚认为,从军事方面来说,上海便于日本海陆空联合作战,“在上海行阵地战,似非得计”(30),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进行侧背迂回,迫使国军不得不自上海撤退。蒋介石承认这是作战战略的疏忽,(31)但没有意识到整个决战方针的错误。可见在实践中运用持久战之艰难。在淞沪会战初期,与劣势日军决战是正确与必要的:一则振奋人心;二则迫使日军分散兵力,减轻华北压力;三则使我长江下游工厂物资得以内迁。但在会战后期,明知不利,还要死守,则纯粹是以血肉填火海。
    又如上海陷落后,大家都知道南京无法防守。刘斐、白崇禧等主张只作“象征性的防守”;而唐生智独持异议:南京是中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国父孙中山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国父在天之灵?并表示要“坚决死守”;蒋介石态度模棱两可。结果国民党十万大军被困南京,落得人城俱亡。
    毛泽东为之心痛,忍泪相告:“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32),“暂时地部分地丧失土地,是全部地永久地保存土地和恢复土地的代价”,“凡被迫处于不利地位,根本上危及军力的保存时,应该勇敢地退却,以便保存军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拚命主义者不知此理,明明已处于确定了的不利情况,还要争一城一地的得失。”(33)
    当时日本为了求得与国民党决战,讽刺国军逃得比汽车还快。毛泽东劝慰蒋介石集团头脑要冷静:“一切敌人的‘挑战书’,旁人的‘激将法’,都应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丝毫也不为其所动。”(34)只要不当李服膺、韩复榘那样“有退无进”的逃跑将军,就不怕人家骂“不抵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35)
    台儿庄大捷后,速胜论抬头,许多人头脑发热,“吹起了战略决战的声浪”。毛泽东指出:“如果照了干去,整个的抗战要吃大亏,持久战为之葬送,恰恰中了敌人的毒计”,(36)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37)
    包含上述精华思想的《论持久战》刚刚发表,就在国民党人士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白崇禧深为赞赏,“在蒋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38)当时还把《论持久战》印发到各个战区,供指战员学习。
    在武汉会战前夕,毛泽东考虑到国民党伤亡已将近百万,如果再损失过大,将增加各将领对蒋介石的不满情绪,投降派与割据派趁机兴风作浪,从而削弱蒋介石的地位,危及持久抗战,故在1938年8月6日请陈绍禹转告蒋介石:“保卫武汉重在发动民众,军事则重在袭击敌人之侧后,迟滞敌进,争取时间,务须避免不利的决战,到事实上不可守时,不惜断放弃之。”(39)
    10月7日各路日军进逼武汉,田家镇失守,武汉危急,毛泽东致电蒋介石:“武汉假如失守,中国仍然能继续抗战”,“中日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一城一地之得失不会决定胜负。”(40)
    10月25日国军毅然撤离武汉。31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军民书》,慷慨陈词:“保卫武汉之战略目的已达,后方布置亦已完毕,政府本一贯决策,坚持长期战争,赢取最后胜利。”中国战争从此步入战略相持阶段。
    纵观战略防御阶段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军事失败不容隐讳,然而国民党历尽千灾万难,终于保住了抗战的主力,从这一点来说,失败之中包含着成功。在这一成功里,无疑凝结着毛泽东的心血。
    注释:
    ①③⑤⑨(11)(12)(20)(21)(22)(23)(24)(26)(29)(4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第278,294-295,321-322,360、487、508、717、337、338、442、442、443、487-488、563、579页。
    ②⑥(13)(14)龚古今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上册,第76、235、258、105页。
    ④⑦(15)(16)(17)(18)(28)(32)(33)(34)(35)(36)(3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91年6月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347、366、497、485、445、376、378、439、445、498、509、507、507、506页。
    ⑩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487页。
    (25)(27)(30)(3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第一册,第10、38、7、273页。
    (29)金普森:《论国民党的抗日军事战略》,《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第378页。
    (38)程思远:《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