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建国后周恩来对国情的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陈答才 参加讨论

正确而充分地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紧紧抓住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特征,对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对于最终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民主革命成功后,怎样搞社会主义?如同革命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一样,建设也不能仿效前苏联和东欧的作法,而仍然要按中国的特点走自己的路,这就同样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因此,周恩来对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进行了周密而细致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从而为我们党探索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铺了石、奠了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
    过渡时期,周恩来充分认识我们的基本国情是“破烂摊子”为党制定正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在建国前夕,随着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周恩来在逐步把建设的任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的同时,就阐明了建设任务的艰巨性。1949年4月,他在一次报告中指出:“中国太落后,现代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才能使国家现代化。”①7月,他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发表《恢复生产,建设中国》的讲话,提出“我们要赶走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同帝国主义封锁作斗争,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变为自力更生的独立的中国经济。”他还指出:“现在我们接收的生产机构这么大,这么多,要把生产恢复起来,要把经济调整好,是个艰巨的任务。”②建国后,周恩来在《建设与团结》的讲话中对国情讲得更贴切。他说:“我们所接收的旧中国满目疮痍,是一个破烂摊子。要在这个破烂摊子上进行建设,首先必须医治好战争的创伤,恢复被坏了的工业和农业。我们决不能随随便便地在破烂摊子上建设高楼大厦,那是不稳固的,必须先打好基础才行。”③总之,“中国太落后”,“破烂摊子”,这是我们建国伊始的基本国情,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不协调,加上帝国主义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过去,城市工厂主要是依靠帝国主义的原料和运输来生产,为帝国主义的利益服务,建国后条件完全变了,应该依靠自己的原料和运输来生产了,但经济结构还是原样的,是畸形的,不合理的。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第二,我们接管的官僚资本企业,冗员很多。原来敌伪的一套人员再加上国民党的人员组成官僚主义的管理机构,人力浪费,开支庞大。这也给我们添了很大的负担。
    第三,原国民党统治区农村的极大破产,无法给城市提供原料。
    第四,从指标体系上看,经济落后,先进工业比重小。1949年机器工业占17%,其它工场手工业占7%,个体手工业占6.8%,农副业占68.8%。先进工业比重不大,产值产量也很低。以钢的产量为例,战前最高为90万吨,到1949年只有几万吨,其他机器工业也很落后,更说不上电子工业。以农业看,比重不小,但产量产值很低。农业战前粮食最高年产2800亿斤,到1949年为2200亿斤。
    这样一个“破烂摊子”,这样的国情,首先就决定了我们建国后的生产,“目的为发展,但第一步是恢复”,不可能有大的发展。④在周恩来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1949年建国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得较好。官僚资本被没收,加上解放区原有的一些企业,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力量,使我们搞社会主义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工业中,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还占一定的比重,他们对国计民生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在民主改革后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在这种新情况下,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周恩来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形势着眼,正确阐述了贯彻这条总路线的有利条件。同时,他又指出:“但必须承认我们还有困难。我们的经济遗产落后,发展不平衡,还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大多在沿海。我们的文化也是落后的,科学水准、技术水准都很低。……这些落后状况,会使经济建设发生困难。我们还有五种经济并存,要使其均衡发展,并在新性况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非常复杂。”⑤这是周恩来对建国后国情的进一步认识,因为“不估计到这些困难,就会产生盲目冒进情绪”。⑥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周恩来提出,要在总路线的指引下,确定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扩大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⑦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其次,只能通过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在这样一个“破烂摊子”上怎样走向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是过渡阶段。即在共产党领导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在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经济上要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各种经济成份在国营经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里,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观点,社会主义应当排除资产阶级,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又是统一战线的一员,这是一个矛盾。因此,在过渡时期,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曾有一种舆论,说资产阶级作为阶级可以跟我们一道进入社会主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民主革命成功后,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对象,应予消灭。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周恩来则全面考察和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全部历史,认为“中国的民族阶级有一个特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它既是我们的朋友,又是要被消灭的阶级。我们共产党员必须懂得这个辩证关系。”⑧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还是我们的朋友,还有积极性可以发挥。“今天我们的中心问题不是什么推翻资产阶级,而是如何同他们合作。”当然,“同资产阶级有团结还要有斗争,但以团结为主,斗争是为了团结。而今天的团结又是为了明天实现社会主义。”这就是说,我们允许资本主义企业存在,但是要引导它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的道路。这个引导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即用改造的形式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周恩来还对改造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阐发:“所谓改造,在经济上,就是要使他们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但又要使他们有利可图,有适当的发展;在政治上,要吸收他们的代表参加政府,并使他们在政治上受到影响;在文化上,要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逐步地改造他们的思想,以至改造他们的家庭。改造的结果,就会使他们走上《共同纲领》规定的轨道。”⑨对此,周恩来还有一句生动的概括:“将来是阶级消灭,个人愉快。就是说,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做到‘水到渠成’。”⑩这就是有中国特色和平转变的道路──“和平、愉快、健康地进入社会主义”。此外,他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都提出了“逐步改造”、要“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不能急躁”等要求。显而易见,这是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在我国三大改造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三大改造在开始阶段进展得比较顺利和健康。
    令人遗憾的是,党内的急燥情绪在1955年批评合作化中的“小脚女人”思想之后,迅速地发展起来并形成一股思潮。于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步骤加快了。原来设想,这个改造从低级到高级,形式是多样的,时间也较长。但到1956年春,一下子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迅速地全部进入到高级形式,“完成”了三大改造,给后来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对这种“过急”、“过快”的做法,周恩来虽进行过一些批评、抵制,但由于他自己已受到急躁冒进思潮的错误批评,因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能在改造“完成”之后,尽力地去做些补救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