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周恩来对国情的分析(2)
2 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反复强调积极稳妥、综合平衡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还在1954年9月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已经讲到“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我国原有的工业究竟是非常落后、零碎的、不平衡的”。1955后11月,他在接见一个外国代表团时又说:中国现在很落后,……要发展经济,要工业化,相信有三个五年计划就可以基本实现工业化。党的八大以后,新中国的历史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在众多的报告、讲话中,反复阐明我们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各地是很不平衡的”。(11) 首先,从农业上看,我们是人口众多,这有它的好处,“但人口众多还有一困难,人多消费需要量就大。衣食住行,首先是食。”从50年代后半期,我国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左右,每年增加一千多万人。而我们的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左在,增长量却并不大。 其次,从工业上看,“秩序是乱的,有些产品的指标很高,很不平衡,这种情况是难以为继的。”(12) 再次,在科学文化方面,我们的力量“比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小得多,同时在质量上也低得多,这是同我们六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需要很不相称的。”(13) 此外,我国各民族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要想趋向平衡,就要各民族合作互助,不能孤立地讲发展。 周恩来对我国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基本国情的上述分析,反复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和困难所在,但决不是松懈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而是要大家认识困难,摆脱困难,提出办法,克服困难。因为“共产党就是在克服困难中取得胜利的。革命战争是这样,社会主义改造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也应该这样。”“我们宁可承认对困难估计得还不大够,多看一看,这不仅不会使我们在困难面前低头泄气,反而会使我们团结起来,依靠群众,克服困难。”(14)因此,周恩来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较均衡地发展。”(15) 不幸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的思想曾反复出现。周恩来同这种思潮作过长期而艰苦的斗争,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屡遭挫折。 1935年是“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大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劲头很足。于是,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出现了到处铺开,百废俱兴,不顾条件,盲目冒进的偏向。结果影响了国家重点建设,造成了财政上的困难和人力物力上的浪费。1955年下半年,党中央构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准备召开党的八大。8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业十七条。1956年初,又形成《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提出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到1967年粮食产量要达到1万亿斤。毛泽东以此为推动力,强调在各项工作中反对右倾思想,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要求中央成为“社会促进会”。此后,有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急于求成,企图把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目标在三五年,甚至一二年内完成。于是,在工作上凡认为某些项目重要,便不经过调查研究,不论证可行与否,就盲目发展起来,造成很大的浪费,在这股“反右倾”、“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声浪中,周恩来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他指出:“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工业建设可以加快,但不能说工业化提早完成。”(16)他不仅在战略上、总体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针对计划会议和财经会议出现的冒进倾向进行了纠正。比如,1956年2月他曾和李富春、李先念等一起,对高指标做了“压一压”的工作。把1956年基本建设投资由170多亿元压到140亿元。后来竟被错误地批评为“二月促退会议”。这年5月,在国务院会议上,周恩来尖锐地指出,“反右倾保守从去年8月开始,已经反了八九个月了,不能一直反下去”。“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急躁冒进倾向”。6月初,在刘少奇主持的党中央会议上,周恩来详细介绍了半年来经济建设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了继续削减预算,压缩基本建设的意见。这样,党中央才作出了制止冒进,压缩高指标的决定,明确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此后的反冒进,其进程虽也曲折,但毕竟是有成效的。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积极稳妥的经济建设方针即是佐证。 然而,毛泽东对反冒进很不满意。他认为“劲可鼓不可泄”,反冒进是个“政治问题”,“一反就泄了气,六亿人一泄气不得了”。他甚至指责反冒进“离右派只有50米远了”,“不是一个指头有病”,“应该分清国共界限,国民党是促退的,共产党是促进的”。对周恩来的责难,到1958年南宁会议达到高潮。于是,八大的决议,二五计划,都被推翻了。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要从1957年年产535万吨,跃进到1958年的1070万吨,一年翻一番。霎时间,浮夸风、“共产风”甚嚣尘上,其恶果是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人民吃不上饭。 由于背离了基本国情,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使我们的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惩罚,周恩来又不得不花极大的气力进行经济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才开始恢复兴旺的势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了周恩来关于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正确。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他对国情的认识充分和正确。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