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必须准确地把握国情的客观性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国情是一个国家既有的现实关系,是诸种客观因素的总和。因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客观世界,就不应当背离具体国情去主观想像各种改造社会的“美好方案”,而选择的自由是受具体国情和客观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但是,历史规律不是处在实践主体之外,人们应当在承认现实国情的基础上考虑最佳选择,却不应当借口国情“特殊”,拒绝那些顺乎历史潮流、合乎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的改革措施。同时,主体又是能动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活动作用的对象。因此,只有巧妙而准确地把握这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国情,进而正确地指导建设事业。我国建设时期的多次急躁、冒进,都是忽视了国情而一味地强调主观能动作用;同样,思想保守倾向,却是过分强调国情“特殊”而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周恩来反复强调“主观能动性要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22)“要做好工作,应该情况明,决心大,办法对。”(23)在这里,“情况明”,就是要求对国情(包括省情、市情、区情、县情、乡情乃至一军营、一街道、一学校)有充分而正确的认识;“决心大”,就是强调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办法对”,就是在前两者的前提下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显而易见,这三句话九个字道出了做好一切工作的正确途径和步骤,也是周恩来国情思想方法论的又一重要特色。当然,正如他自己所说,“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24)但我们必须而且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尽管今天的国情同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周恩来分析国情的思想方法论,仍然是我们继续深化认识国情的一把金钥匙。 注释: ①②《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17页,359-360页。 ③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22)(23)(24)《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3-24页,103页,103页,109页,93页,100页,106页,376页,411页,180页,406页,218页,190页,105页,350页,405页,405页。 ④《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816页。 (18)《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第17次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2月6日)。 (19)《在杭州群众大会上的讲话》(1957年3月24日)。 (20)(21)转引自《周恩来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382页,38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