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徐蓝 参加讨论

四、在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中维护国家主权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承认并因势利导地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家主权的挑战,而不是消极地对抗和躲避这种挑战,是国家主权的唯一正确方向。
    首先,必须想方设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强国之本,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根本途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根本所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的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国防力量,是增加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其他要素也同样重要。例如: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的人才资源和战略人才储备情况,国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体素质,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政府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等。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仅有经济和军事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的、文化的和道义的力量。
    其次,同样重要的是,必须继续加大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有与之配套的国际组织、国际协议、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这就是国际经济秩序。迄今为止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对发展中国家不够公平,仍然属于旧秩序。这种旧秩序说到底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谁的综合国力强大谁的发言权就大,因而使发达国家享有实际否决权。改变并非易事。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首先是要按照现行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规则接轨,而不是改变规则。即使要对旧的秩序和规则加以改变,也要通过参与,才能取得发言权,才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抗衡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实际上,中国在不断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方。中国的进口关税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0%,下降到2005年的9.9%,2006年维持这个水平;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出口国。根据经济学家的统计,2004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23.6%。
    2003年11月6日,在中国珠海召开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来自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工商界企业代表2000人,见证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经济发展宣言的发表;中国首次以组织、策划、发展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宣言的主要参与制定者、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劳伦斯·罗·克莱因说:“中国第一次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23)。此话虽然过誉,但说明了中国从服从规则、实行规则到参与制定规则的角色的转变。
    注释:
    ① 全球化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可以说,自20世纪60年代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首先在美国提出之后,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就始终不衰,90年代达到高潮。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从重点描述全球化的社会现象,发展到对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讨论,其中自然涉及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主权的关系问题。其代表论著有:戴维·赫尔德等著,杨雪冬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戴维·赫尔德和安东尼·麦克劳:《治理全球化》(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 Governing Globalization),政治出版社,2002年版;保罗·赫斯特和格雷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未来》(Paul Hirst & Grahame Thompson,“Globaliz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State”),《经济与社会》(Economy and Society)第24卷,1995年第3期,等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学者对全球化的关注与研究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1998年,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持的、以俞可平为总主编的《全球化译丛》(全7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1999年, 以龙永图为学术总指导,刘力、刘光溪为主编的《经济全球化丛书》(全5册)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中国史学界则更为关注全球化与全球史观的问题,并组织了有关全球化与全球史观的笔谈(见《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这些文章从史学的角度说明全球化是全方位的,其影响是多元的,全球化、全球史观和“民族主义的冲动”是并存的。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俞可平撰写的《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但是总体来说,该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② 本文的写作得到“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的资助。本文及《圣经时代以色列人的国家观念与国家形态》、《论赫梯国王的对外政策》均为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历史上的国家:形态、属性和功能”研讨会论文。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
    ④ 作者曾在拙文《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中对这三大机构作过较为详细的论述,见《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
    ⑤ 转引自龙永图为《经济全球化丛书》所写的总序言,见张碧琼:《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⑥ 安民:《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共同发展》,作者为商务部副部长,文章为作者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首页:资料:专题:经济与外交,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jjywj/t196795.htm,2005年5月23日。
    ⑦ 安民:《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