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阶段划分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辽宁大学学报》 史树新 参加讨论

    日本大本营鉴于瓜岛失败后的形势变化,对国内外形势,从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多次讨论,使政府和大本营、陆军和海军各方面的意见统一起来,决定采取战略防御方针。
        1943年3月25 日通过的《东南方面作战陆海军中央协定》和陆海军部关于《东南方面作战协议备忘录》中分别指出:“当前在所罗门群岛和俾斯麦诸岛方面要加强防备,确保战领要地、随时击灭来攻之敌。”“为确保整个东南方面坚固的战略态势,至少应当确保新几内亚、所罗门以及俾斯麦方面的目前态势,乃是绝对必要的”。⑦同年8月,大本营决定从所罗门中部撤退。9月24日通过的《战争指导大纲》,更决定缩小防御范围,提出了确保“绝对国防圈”的战略防御方针。将确保地区从以前的北起阿留申群岛,南经中途岛、吉尔伯特、所罗门,西至新几内亚、印尼、马来、缅甸一线,缩小为北起“千岛、小笠原、内南洋(指马利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的大部--引注)、西部新几内亚、巽他群岛、缅甸在内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这一范围之内,并确保上述区域内的海上交通。”⑧在这一“绝对防御圈”内的海上中心点,是联合舰队司令部驻地特鲁克岛。改变了以往以腊包尔为中心点的防御方针。将防御圈向西向北大大缩小了。
        瓜岛战役失败之后,日本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除因军事失利外,还由于国力不支。日本在距本土数千海里之外的浩瀚的太平洋上作战,又要依靠对外掠夺的“以战养战”的办法来支撑战争,这当然不仅需要有强大的海空军力量,同时还须有庞大的运输船队,才能奏效。但是,经过中途岛海战和瓜岛战役之后,日本陆海军的飞机和舰艇的损失,特别是运输船只的损失,远远超出原来的预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东条英机内阁估计开战后的第一年即1942年的船只损失是80万吨,第二年是60万吨,第三年是70万吨。日本当时拥有每年建造60万吨船舶的生产能力,因此认为船只补充不成大问题。而事实上开战后第一年,经过中途岛海战和瓜岛争夺战,日本损失船只达125万吨,1943年高达256万吨,远远超出新造船只的补充数量。⑨至于其他的军用民需的供应,也因资源匮乏,极度紧张。所以,进入1943年后,大本营才不得不作战略转变的决定。
        但是,美国在瓜岛战役后所面临的形和日本不大相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经过1942年的紧急动员工作后,不论从人力、物力等方面都纳入了战时轨道。不仅医好战争初期所受的损伤,而且军事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增强。1940年7月通过的《两洋舰队法案》(指斯塔克法案)在此期间得到大力推行。1942年底和1943年上半年,计划建造的26艘“埃赛克斯级”正规航空母舰(三万吨左右)和其他种类的舰艇,都先后完成并编入现役。“B--29型”轰炸机也在这一年正式使用。美军就是凭借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装备在瓜岛战役后,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的。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前述这种情况,在1942年6月初中途岛海战之后,还不可能出现。因此,我认为应以瓜岛战役结束后的1943年春作为太平洋战争中,盟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在这以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军以腊包尔为目标,在其周围地区的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一带给日军以严重打击,使日军的飞机损失不下5000架。日本因为难于补充熟练的飞行员,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古贺峰一海军大将不得不下令将航空母舰遣返本国,免遭毁灭之灾。可见此时日本已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由于美军在这一年左右时间里取得的胜利,为以后尼米兹率领的海军横越太平洋中部,麦克阿瑟率领的陆军沿新几内亚--棉兰老一线,交叉进攻菲律滨作战,铺平了道路。这可算作第二阶段作战的第一时期。
        从1944年初到1945年初这是盟军大举进攻,日军大溃败的时期。在这一年的时间中,日本的海军和空军力量丧失殆尽。1944年6、7月间的马利亚纳海战,日本丧失航空母舰3艘,死亡陆海军6万人。10月间的莱特湾海战,日本的联合航队,几乎全部消灭。日军损失舰艇在30万吨以上。失去了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9艘。特别由于尼米兹率领的海军,沿夏威夷、马绍尔、加罗林、马利亚纳、菲律滨一线,从中部太平洋的进攻;同麦克阿瑟沿新几内亚--棉兰老一线的交叉进攻;陆、海、空密切配合的跳岛战术的成功,在这一年里取得了重大胜利,使日本处于最后覆灭的边缘了。
        日本这一时期在海上的节节失败,使它惊恐不已。为了确保其南洋占领地区和本土的联系不致中断,在1944年上半年在中国大陆上发动了一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对中国的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地区,猖狂进攻,妄图挽回败局。但这只是回光返照而已。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这条大陆交通线,从来也未真正打通过。
        这一时期的世界形势对日本也极为不利。由于1944年6 月初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和苏军的胜利反攻,德国危在旦夕。这使日本的国际地位更加不稳。再加上,赛班岛失陷后,“B-29”型轰炸机开始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使日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所受的压力极大。因此出现了东条内阁垮台、政局不稳、经济崩溃等严重危机。这一年使日本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可谓这一阶段的第二时期。
        这一阶段的最后时期,是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和日本最后覆亡时期。为了进攻日本本土,美军在1945年3月攻占了硫黄岛,6月又占领冲绳岛。这是进攻日本本土的前哨战。日本的大本营,早在赛班岛战役失败之后,特别又经过莱特岛周围的海战,使日本海、空军几乎全部被摧毁时起,就已感到在海上和空中同美国进行较量的本钱业已输光,但又不甘心失败,提出了所谓“本土决战”的主张。从1945年初大本营就制定“本土防卫计划”。以“一亿玉碎”的精神,和盟国决一胜负。6月初,冲绳失败前,日本正式决定实行“本土决战”,并按照计划,部署兵力。经过整备之后,把本土的日军编为第一、第二两个总军和航空总军。总兵力约235万人。海军这时已溃不成军。仅有战舰4艘还受了重伤,另有航空母舰5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23艘,但因缺乏燃料,根本不能出动。这时只好搞特攻艇作战,妄图以“肉弹”取胜。
        空军这时虽有3,500余架飞机,但因飞行员技术低劣,不能发挥作用。只好搞“神风特攻机”作战,希望用“肉弹”挽救败局。但是,所有这一切措施,都是垂死挣扎而已。
        除此之外,这时甚至作过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决战、负隅顽抗的设想。但是由于中、苏、美、英等各国人民协同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注释:
        ①高木惣吉:《太平洋海战史》(改订版)第186页,东京,1965年版。
        ②C、W、ニミッツ,E、B、ボッタ--《ニミッツの太平洋海战史》第60页,东京,1962年版。
        ③同上书第100页--101页。
        ④同上书第101页。
        ⑤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5太平洋战争Ⅱ,第48页,东京, 1980年版。
        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战史丛书》大本营海军部、联合舰队〈4〉--第三阶段作战前期--。第35-40页,东京,1970年版。
        ⑦同注①第209页,第214页。⑧同注①第217页。
        ⑨伊藤正德:《军阀兴亡史》Ⅲ第383-384页,东京,1959年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