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坚持实事求是,恢复历史原貌(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党史文苑》 王健英 参加讨论

四、第四军的编成与拿山改编
    砻市会师正式成立第四军时,究竟是“下辖两个师一个教导大队”还是“下辖三个师”?
    1.第四军成立时应是编成三个师八个团。即第十师,辖第二十八、二十九团;第十一师,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第十二师,辖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团。
    根据之一,原始文献记载。1929年陈毅《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现状的报告》称,“第四军以朱为军长,毛任党代表,改编为三师,率以枪械及人数不足乃改编为……六团,取消师部由军部直接指挥”。1928年5月13日《江西省委向中央的报告》称, “据一吉安被俘而放回的一连指导员讲,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即朱毛的部队)有枪4500多支,共十、十一、十二三个师,……十二师师长陈毅”。至今宁冈茅坪八角楼墙上尚存当年标语,落款是“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团部”。
    根据之二,早期史料讲法。何长工称,“陈毅任十二师师长,……三十四团团长李奇中,党代表黄宜藻(三十五、三十六团不详)”;“十二师向遂川发展,……我十师、十二师攻击该敌”。陈光自传写有“三十四、五等团”。
    根据之三,当事人简历填写。1952年朱良才填“任资兴十二师三十六团一连党代表;四月任四军军部秘书”。谭政文填“参加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到达井冈山,编入三十六团团部任文书,后调教导大队学习”。李克如(即李开玉、李开寓)讲,“第四军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三个师”。
    根据之四,当事人回忆讲法。黄克诚(三十五团团长)称,“在大陇又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十二师师长陈毅兼。陈毅同志专程从宁冈砻市赶至大陇,帮助改编”。李奇中(三十六团团长)称,“湘南跟着上井冈山的几千人编为十二师。当时人们把十二师叫‘梭标兵’”。萧克称,“十二师,下面有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都是湘南的农民,差不多都是梭标,三十六团一个团只有八支枪,师长是陈毅”;并讲陈毅曾写诗“忆我曾将梭镖师”。粟裕、杨至成、张宗逊、范树德、王紫峰、杜修经等都讲第四军刚成立时编为三个师。
    2.五月初拿山整编决定撤销十二师,军部直辖六个团。
    根据之一,陈毅报告清楚写明,四军成立至5 月底共进行过三次整编。即刚成立“改编为三师”;“率以枪械及人数不足乃改编为六个团,取消师部由军部直接指挥”;“卒于五月底因给养困难三十团、三十三团转回湘南”。
    根据之二,李奇中称,“三十六团在拿山打了一仗,颇为得手。可是当时军部领导认为……这支人数众多的梭标队伍战斗力受限,给养成问题,决定除留少数在二十八团外,一律返回原籍”。黄克诚称,大陇改编“几天后,上井冈山经茨坪、小行洲至黄坳,跨五斗江来到永新的拿山。三十五团抵拿山后,开展发动群众工作。红军的主力部队,对永新县城发起猛烈的进攻,即日胜利地占领了永新县城”。红军第一次占领永新县城时在5月初,因而三十五团进拿山当在5月初。李克如称,“会师不久,我们三十三团三营奉命经十都上八面山,过茨坪、朱砂冲、黄坳,准备经上七、下七去打遂川,……当时正是五月初,由于部队枪少,除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一团外,其他部队战斗力不强,因此,上面决定:除编在十师的二十九团外,其他永、资、郴、耒的农军,全部返湘南”。曾志称,“三十三团、三十四团、三十五团和三十六团没几天就回湘南去了”。
    综上所述,五斗江战斗后进行“拿山整编”,“撤销第十二师”,是有充分根据的。
    3.毛泽东“五月二日”报告没讲第四军成立“编为三师”可以理解。其一,“前湘南特委决定朱毛两部合编为第四军,指定朱任军长,毛任党代表,朱部编为第十师,毛部编为第十一师,湘南各县农军编入两师中”。但砻市会师成立第四军却将湘南农军组成第十二师,显然不符合湘南特委决定。其二,毛泽东对湘南特委和湖南省委很有意见。如“三月间周鲁同志(湘南特委代表)来宁冈取消前委后,顿失中心各自为政起不良之现象”,当时将党中央决议传错,开除了毛泽东党籍。毛泽东在报告中称“宁冈为中心罗霄山脉政权之建立……此理毛同志等业已累次呈明在案,由湘南特委转湖南省委转中央多久未见奉准驳明,……办起来呢又怕挨无味的骂”。擅自成立十二师,毛自然会想到又要挨骂。其三,4月底湘南特委全部遇难,毛泽东已获悉, 故称“前湘南特委”。五斗江战斗后已决定整编,撤销十二师,成立军教导大队,陈毅任大队长。抵永新城的毛泽东写报告时,自然没必要再提“编为三师”。
    综上所述,朱毛两部宁冈砻市会师、正式成立第四军--全国第一支正式的新型人民军队,巩固并发展“工农武装割据”--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对中国人民革命和人民军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和政府多年来把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誉为中国革命的摇蓝、中国红色政权发源地、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阵地,切合历史实际,应该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