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共两党持久战略内容之比较 在国共两党持久战略的内容中,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存,但不同点大大多于相同点: (一)国共两党都认为中国抗战要分为三个阶段,都对三个阶段的情况作了相似的描述。 中共基于对敌我特点变化发展的精辟分析,准确地预言了抗战的三个阶段:“(1)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2)敌之战略防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3)我之战略反攻、 敌之战略退却阶段”〔13〕。国民党认为:“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的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的时期”〔14〕。 两党都为三个阶段的战争走势描绘了大致的轮廊: 第一阶段轮廊:中共认为,由于敌强我弱的特点,敌人大举进攻,敌方将会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向上变化。但由于我方乘敌后空虚,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敌军力、物力遭受很大消耗,士气颓靡,财政竭蹶,敌方开始出现向下的变化。“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将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15〕。国民党认为,“在抗战之第一期,国军的对倭寇之攻势,仅作有限度之抵抗,尔后主动转进,以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力,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以建立长期抗战力量之目的”〔16〕 第二阶段轮廊:共产党认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一方面,敌方企图保守占领地,组织伪政府,搜刮中国人民,以维护和继续扩大其侵略战争;另一方面,我军已转入敌后,发展民众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因此仍将有广大的战争。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还将遇到经济困难和汉奸捣乱两大难题。但“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17〕。国民党认为:“至抗战第二期,敌人‘速战速决’战略已变为‘以战养战’;战略攻势已变为战略守势。但国军反攻力量,尚待建立,为达成上述目的,并打破敌人企图,除抽调部队轮流整训外,并对敌主动发动有限度之攻势或反击。以消耗敌人战力,同时广泛发动敌后游击战,‘变敌人后方为前方’,以牵制敌兵军力,加重其消耗,并打破敌军经济榨取之阴谋。”〔18〕 第三阶段轮廊:国共双方都认为这一阶段是反攻阶段,都认识到反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还需借助国际援助。 (二)在战术方面,国共两党都把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作为抗战的主要作战形式,但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何种作战形式,两党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中共认为,抗战“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国民党也把“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后方重于前方”以及“以空间换时间”作为其长期抗战的基本方针。 抗战初期,中共对选择何种作战形式进行了积极探讨并取得一致意见。1937年9月,毛泽东在致北方局的电报中指出:“整个华北工作, 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19〕10月,刘少奇著文指出:“游击战争是今后华北人民抗日的主要斗争方式。”〔20〕11月,周恩来著文强调:“要认识现在是野战,是运动战,是游击战,争人不争地。 ”〔21〕1938年5月~6月,毛泽东综合了全党同志的观点, 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全面论述了抗战的战略战术问题: 毛泽东指出:“整个抗日战争中,中日将不会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第一阶段,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是辅助的。第二阶段,则游击战将升到主要地位,而以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运动战再升为主要形式,而辅之以阵地战和游击战。”毛泽东一再强调游击战的作用:“从三个阶段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变为正规战”。“‘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伟大的威力”。〔22〕 国民党虽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没能得到彻底贯彻。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主要战术是阵地战。抗战刚开始,国民党就制定了守势作战的方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蒋介石认为:“现在抵抗日本并没有什么大的新技术”。须“步步为营,处处设防,到一个地方就先要挖好极深的战壕,修好极固工事”,然后在深沟高垒之中“固守不退,稳打稳扎”〔23〕,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军委会制订的第二战区指导要领中:“对于侵入淞沪之敌,应迅速将其扫荡,以确保京、沪政治,经济重心。同时对于浙江沿海敌可能登陆之地区,迅速构成据点式之阵地,阻止敌人登陆,或乘机歼灭之”〔24〕。淞沪会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阵地消耗战,南京战役也是一场悲壮的绝境阵地战。在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中,阵地防御战仍是主要作战形式。 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作战方针是:“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部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扰袭,化敌人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治与物质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25〕。1938年底,国民党成立冀察和苏鲁游击战区,“期于敌前敌后不断打击敌人”〔26〕。这说明国民党在战术上注重了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的结合。但应指出,国民党的游击战实际上是正规军的游击战。 战略反攻阶段,重庆国民政府计划以运动战和阵地战为主,“使用中国战区内所有之陆军空军及后勤机构,对在华日军予以强烈紧密之进攻”〔27〕。由于日本的迅速投降,这一战略战术没有得到很好应用。 (三)国共两党都强调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都注意到广大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但在如何动员、依靠广大民众方面,两党存在着根本区别。 人民战争思想是中共持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日战争“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28〕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最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国民党也多次提到依靠民众抗日。蒋介石指出:“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29〕。即把广博的土地和广大民众作为持久抗战的要素。南京失陷后,国民党认识到, 抗战胜利“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1938年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坚持持久抗战”。〔30〕但由于国民党缺乏政治上的进步和民主,使其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一条脱离群众,甚至压制群众,单纯依靠军队抗战的道路。如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强调:各地人民武装和敌后抗战都要置于“各战区司令长官指导之下”,压制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防制异党活动办法》中更提出:“假借共产党或八路军与新四军名义擅自组织武装队伍者,当地驻军得随时派兵解散”〔31〕。这种名义上依靠民众,实际上单纯依靠军队的抗战方针,造成了军事上屡屡失利的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