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苏联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的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东师院学报》 张培义 参加讨论

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问题上,苏美两家历来互相争功,各自宣扬自己起了“决定作用”。美国说它们的原子弹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①,苏联则说它们对日参战决定了日本的命运。战后三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原子弹决定论”受到多方批判和谴责,这种论调已逐渐消声匿迹了。而苏联的“参战决定论”虽亦受到某些驳斥,但苏联著作家们不仅没有接受教训,改变认识,反而更肆无忌惮地加以鼓吹。他们的专著、教科书,某些将军们的回忆录,都不厌其烦地说:“决定日本命运并加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是苏军的行动。”②苏联“对完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加速了它的彻底失败和无条件投降。”③
    我们中国人民一向高度赞扬斯大林领导下苏联人民和苏联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丰功伟绩,认为它们不仅是消灭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也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但是,我们决不同意把苏联的历史功绩任意夸大,以致超出历史所容许的限度。近十几年来,有关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材料和著作陆续问世,我们现在有可能把各方面的材料、观点加以比较对照,弄清历史真相,正确认识苏联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的作用。
    (一)
    苏联著作家们鼓吹苏联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起了决定作用,其根据是什么呢?
    最基本的一条是所谓苏联击溃了日本关东军,迫使日本不得不投降。他们说:“日本的被迫投降,不仅由于苏联的一般参战,苏军击溃日本帝国主义所指望的主力--精锐的关东军,是迫使日本投降决定性因素。”④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不借歪曲历史,竭力夸大关东军的战略地位、作战实力,夸大同关东军作战的成果和作用。
    关于关东军的战略地位,苏联著作家们说:“1945年初,日本统治集团就制订了在‘本土决战’的方针,全力建立以日本和中国为支柱的积极防御体系。为此目的,武装部队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这两个地区。”⑤这样就把日本的“本土决战”和“防御体系”看作一回事,把中国东北和日本本土视为同等重要,从而把关东军置于决定性的战略地位。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说:“太平洋战争的结局首先取决于能否摧毁日本在亚洲大陆的陆军”,尤其是它的重点集团关东军。⑥这些论述是武断的,完全背离了历史实际。
    其一,1944年以来,日本统治者从没有把关东军所在地--中国东北和日本本土同样对待。1944年12月,日本大本营制订了“针对昭和二十年(1945年)中期的战争指导方案”,准备“迅速建立联日‘满’华为一体的积极的防卫体系,以便进行长期持久战争。”1945年1月25日, 日本最高军事会议正式通过了“本土决战”方针,计划以二百五十万左右的兵力,七千架飞机迎击美军的入侵。从这两个文件可以看出,关东军所在地是其防卫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外线作战的一个重要战场;而日本本土则是其防卫体系中的核心基地,是最后决战的战场。二者的主次地位泾渭分明。正是根据这一战略思想,1945年5月30日, 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下达了新的对苏作战计划要点,指示作战目的是“击溃入侵满州之敌,确保京都线(长春--图门)以南、连京线(大连--长春)以东要地,以利于坚持全面作战。”对此,曾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任职多年的林三郎评论说:“这就明确了是以日本本土为主要战场,而以满洲和朝鲜为辅助战场的主从关系。”⑦
    其二,日本兵力的布署从没有集中在两个地区,而是集中在日本本土。根据苏联《结局》一书提供的材料,从1944年底到1945年8月,日本本土驻军人数迅速增加,陆军由一百四十一万人增到二百多万人,拥有一百二十六万多人的海军及其全部舰只,“都集中于本土岛屿四周的海域”,空军中的绝大多数(约八千架飞机)分布在日本本土和朝鲜。“满州”地区的驻军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不断抽调大批关东军回国准备“本土决战”。由此可见,关东军在战略上并没有处于“支柱”、“决定”地位,因此它的命运如何也就不能决定整个太平洋战争的结局。
    关于关东军的作战实力,苏联著作家们更吹得神乎其神了。亚·米·华西列夫斯基写道:关东军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突击力量”,“关东军再加上‘满州国’、内蒙和绥远当地的统治者的伪军,共一百二十万人。”⑧“日本在同美军作战时,仍在关东军中保留着自己三分之二的坦克、半数的炮兵和一些精锐皇军师团。”⑤这是把历史当成了现实。大家都知道,关东军创建于1931年,到1941年达到它的顶盛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吹嘘为“百万精锐”、“帝国主要突击力量”,……但后来关东军就大变样了。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扩大,日军接连败北,关东军不断被调往南方战线和国内。据林三郎所披露的材料,“自1943年1月至1945年1月这两年内,从关东军和驻朝鲜军中调往南方战线十五个师团(其中关东军十三个师团),接着,1945年3月,为了准备本土决战, 又从关东军中抽出七个师团调往国内和朝鲜南部,并将关东军储备的军用物资大约三分之一和大批干部调回国内。”到1945年8月,关东军经过“彻底总动员”,才拚凑了二十四个师团、九个混成族团、两个坦克旅团,总计七十余万人。这支部队的作战实力,林三郎评论说:“关东军这二十四个师团的武器装备、训练程度、干部素质等,远不如当年的精锐师。据大本营陆军部的评价,其战力仅及战前精锐的三分之一。”⑩《太平洋战争史》的作者们也持有同样的见解。他们指出,拥有七十五万人的关东军“在其训练和装备上已经没有当年号称精锐的关东军的面貌了。战前的精锐部队都已调往南方,余下的只有训练不足的新征部队和不够完善的装备而已。”(11)这就是说,当苏联对日宣战的时候,关东军已由“精锐皇军师团”变成了战力不足的部队,已由“主要突击力量”变成了一支防御力量。这种历史变化,苏联著作家们是不知道呢,还是忘记了呢?看来,二者都不是,而是故意回避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