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毛泽东与方志敏(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党史文苑》 陈家鹦 参加讨论

毛泽东和方志敏,这两位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职业革命家,走上中国的社会政治大舞台,首先在“农民问题”上产生了共识。
    方志敏在大革命时期领导江西农运斗争中,深入研究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了农民“痛苦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军阀、大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而具体的事实就是重租、重息、重税及其他敲索;④农民要摆脱痛苦,就必须进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铲除贪官污吏土豪劣绅”⑤,“除去地主的剥削”⑥的革命。方志敏明确指出了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中国革命的实质内容,就是要消灭农村中封建剥削和地主阶级。从这点出发,方志敏又针对当时轻视农民的观念指出:“革命政府就是要建立在农民工人的身上,基础才为巩固的。”并强调指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是在自己(指农民)组织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求自己的解放!”⑦“中国之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革命,为今日之急务”。⑧
    众所周知,早在1927年3月,毛泽东在其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称农民是“革命先锋”。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明确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⑨
    正因为毛泽东与方志敏在思想认识上共通,因此他们都十分重视农民运动,开展农民的武装斗争。当年方志敏还因力主给农民发放武器,遭到右倾机会主义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后来的民主革命的全部历史充分表明,农民确实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革命军队主要来源是农民,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也在农村。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及其理论,就是在毛泽东、方志敏等的农民革命的思想及其实践中孕育,经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二、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方志敏回到家乡“重起炉灶再干”
    1927年,白色恐怖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而降临,这年7月,在吉安坚持斗争的方志敏与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怎么办?一贯注重农民运动的方志敏,没有回南昌,而是决计回到农运基础较好的家乡弋阳,去发动农民武装暴动。方志敏这一自觉行动与毛泽东提出“上山”的思想,几乎是同一时间。此时及以后方志敏与毛泽东一直未曾谋面,但他们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却如此不谋而合。
    1927年8月下旬,方志繁徒步急返弋阳。在途经鄱阳时,与鄱阳党组织商定:如弋阳暴动时机一旦成熟,即将共产党员李新汉任团长的鄱阳警备团拉进磨盘山参加暴动。⑩9月,当他得知“八七”会议精神后,立即筹划弋阳的秋收暴动。初始计划“先攻下弋阳城,即以弋阳县为根据地”。(11)这表明方志敏此时已有通过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的思想。不久,方志敏在组织实践时修正了原有打算,舍弃攻城,于11月初在离县城较远的弋阳九区揭竿而起,组织了以“打烈桥”为中心的秋收暴动,并迅速赤化了九区。紧接着,他在党的赣东北五县会议上主持制定了武装暴动纲领,进一步推动了先后继起的弋(阳)横(峰)大暴动。岁尾年初,大暴动的烈火在赣东北大地形成燎原之势。在此基础上,方志敏在弋横暴动的中心地带创建了纵横50里的弋横根据地。1928年6月,刚建立的根据地遭到了反动派的大举围攻。在这危急关头,方志敏主持召开“方胜峰会议”,会上,他坚决反对放弃根据地的逃跑主义,指出,脱离根据地,把队伍“拖到没有群众基础的地方,还能存在不被消灭吗?而且我们一跑,群众失掉了领导者,革命运动就要立刻失败”。(12)在方志敏的主持下,会议制定了“在根据地内打游击,与群众共存亡”(13)的方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的根据地的思想是非常牢固的。
    方志敏在发动、组织暴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土地革命问题。早在暴动前夕,他在纲领中就明确提出“实行平债分田,建立工农政府”(14)的口号。在暴动过程中,他进一步认识到,“士地问题没有迅速解决,田没有着手去分配,就不能巩固群众坚持斗争的决心。”(15)所以1928年2月,方志敏就颂布了“土地分配法及平债法”,(16)着手分配土地。此后,方志敏又相继主持制定了赣东北苏维埃《土地临时分配法》、《土地临时使用条例》、《补充土地法》、《土地分配法》。赣东北苏区的土地政策,相对于其他苏区来说,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土地分配“以人口劳力混合标准平均分配为原则”。(17)这就保证了各家各户所得土地有足够劳力进行耕种,不致荒芜,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二是在1929年10月颂布了“分配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以出租出典,可以雇人耕种”(18)这个法规,这就在事实上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解决了土地政策中的地权问题。
    1929年底至1930年6月,中央分田运动中的“平均主义”及反复分田的错误,对赣东北苏区产生冲击,但由于方志敏等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力抵制,未造成明显不良影响。后来,中央代表曾洪易到达赣东北苏区,推行王明“左”的土地分配政策,方志敏等坚持对“一切违反中农利益的倾向和行动”,“都予以严格的纠正”,(19)从而维护了党在土地革命斗争中的统一战线。
    方志敏等在赣东北领导武装斗争、创建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的实践,与毛泽东在井冈山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及在中央苏区坚持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实践,虽各具特色,但他们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脉络,却是一致的。他们的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主要活动虽在井冈山地区以及后来的中央苏区,但他对全国各大小革命根据地却十分关注,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去总结他们的实践。关于方志敏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他早有所知、早有所思。早在1930年1月,他便以十分坚定的语言昭示于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20)鉴于方志敏带领群众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辉煌业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他红星勋章一枚,以示嘉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