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拓首创精神的主要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井冈山时期开拓首创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另辟蹊径,别具特色;独立思考,善于结合。开拓首创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50年后又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中国革命道路是在大胆探索中寻找,在开拓创新中正向的。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但是革命应取道何种形式问题并未解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中国具体国情,提出革命要从农村开始,到大山中去发动革命,以保存壮大革命力量的构想。用他的话说,大山区“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可以“占山为王”。因此,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大胆否定了湖南省委“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决定率部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在宁冈召开的“古城会议”上探索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尝试。经过一年的大胆探索,革命力量不仅保存下来,而且发展壮大了。由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时的一千多人发展到上万之众。开拓了拥有六县方园500里50余万群众的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大胆地采取“武装割据”的方式,在井冈山周边六县恢复发展党的组织、进行土地革命,成立赤卫队、暴动队进行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这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这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世界革命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是毛泽东同志以大智大勇与井冈山军民共同凝聚的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我党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的一条革命道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井冈山时期那种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要“大胆地试”,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在中国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以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国有企业改革、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方面有许多新的突破。我们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还要不断大胆探索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措施、新形式、新办法。“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曾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又为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还将为中国人民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前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更需要这种“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近几年改革实践中,吉安地区九鼎公司兼并了吉安市、泰和县、吉水县等几个国有企业,是该地区“大胆地试”的私营企业改革的先行者,他先于北京市1997年9月拍卖40家小企业两年。九鼎公司经理涂国身说:“我要救活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他兼并泰和收割机厂后,利用原有的厂房和机械设备,生产摩托车和收割机,仅1996年产值就达6000多万元,上交税收109.9万元,使泰和收割机厂“起死回生”。被江西省政府授予“ 先进私营企业”的称号。九鼎公司的兼并之举正是对井冈山开拓创新精神的最好弘扬。 --另辟蹊径,别具特色 在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人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残酷镇压,革命队伍不能走向大中城市,只有另开新路,这便是另辟蹊径的客观依据。毛泽东同志率部队从湖南到江西,由萍乡到宁冈,走的是乡村小路;后来从宁冈上井冈山也是走具有蹊径意义的小路。毛泽东同志先聚革命的“星星之火”在井冈山上,而后遍布到全国成“燎原”之势。他在井冈山寻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依据“星火燎原”的规律,用“小石”击破“大水缸”的战术对付国民党反动势力。毛泽东同志在山沟里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四篇探索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不朽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阐明了另辟蹊径的必要性,综合了革命根据地的特色,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总结了革命斗争的方法。别具特色,就是与众不同。井冈山革命道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形式相比较确实具有特色:不径大道走小路,不攻大城打游击,不居闹市钻山沟,不称将帅当“山大王”。工农革命军以工人农民为主力,以“党支部建在连上”为根本;苏维埃政权以工人、农民为主体;建立根据地在乡村以工农武装割据为方式;乡村革命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党的工作路线以发动、依据群众为根本;军队建设以民主管理为方法,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联合各支革命武装为基础,也善于改造吸纳绿林武装;军事上以“十六字诀”为战术;领导机构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这一切新的名称、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无不饱含着井冈山时期的开拓首创精神,也具有中国革命的特色。这一切倾注了井冈山革命时期根据地干部和群众、军队和人民开拓创新的心血,体现出这一时期党政军领导者们开拓进取,为革命独具匠心的创造开才。 在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各国经济竞争激烈、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殊历史阶段,中国要在下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摒弃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寻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中国特色”,就是别国没有的,也是需要另辟蹊径的发展道路。另辟蹊径,就是在经济上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确定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上突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句话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这就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特色。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五、六十年代曾被苏联模式所束缚。邓小平同志根据市场经济对社会基本经济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依赖性这一特点,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突破传统模式,另辟蹊径,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近20年的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适合中国国情,而且将中国的经济大大推进了一步。到199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占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一些主要工农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如钢、石油、粮食、棉花等。在中国还有独具特色的典范,如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尝试、张家港精神、华西新村,这些典型都是另辟蹊径而开拓出来,是在中华大地改革开放中的奇葩。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仍然需要“另辟蹊径,别具特色”的精神,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富有东方民族特色这一强大的生命力。吉安地区人民当年以另辟蹊径,独具特色的开拓精神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块根据地。70年后的今天,仍以井冈山军民的开拓精神在推行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认真处理好“四个关系”,注意发挥“四种效应”使全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九鼎公司现象”是该地区企业改革交响乐中的一个乐章。 --独立思考,善于结合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几十年革命经验时精辟地指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那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进行独立思考,又是怎样做好“相结合”的呢?根据马克思“东方国家革命”形式和道路的构想,结合中国当时实际,对当时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认为在国民党残酷统治下,革命只能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才能发生,毛泽东同志在作了这个思考后,将秋收起义部队这颗革命火种移至井冈山,开始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根据马克思关于东方国家革命胜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寺夫丁峡谷”的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内容、条件进行思考。既然中国革命的道路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就要选择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土地问题为革命的内容,故井冈山革命时期又可称土地革命时期。选择这种内容,是最有动员、发动,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和革命热情的内容。井冈山革命时期,颁布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进行了第一次土地革命。这种革命内容,创造了农民参加革命的条件,有了千万农民参加的革命,就有了革命的基本力量。这是中国取得胜利的基本前提。中国的革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是最大的实际。毛泽东同志采用了结合土地问题来发动、推进革命的方法,是最好的结合。是善于“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革命取得胜利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当代中国,毛泽东同志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也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作出了艰巨的努力。毛泽东同志偏重于政治上的巩固,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忽视了从解决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方面,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经验教育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着力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从理论到实践,使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近2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邓小平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邓小平理论和他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是因为邓小平抓住了一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立于不败之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实践了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东方国家革命道路的构想。然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这也要求人们继续发扬独立思考,善于结合的精神。 井冈山时期的开拓首创精神,首创于井冈山时期。它激励教育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从井冈山到大江南北,哺育了中国几代人。今天,回顾它的形成,探讨它的作用,弘扬它的精神,目的在于激励人们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永葆这种精神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