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世界近代史上工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2)
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经典作家在不同的著作中都有共同的表述,即开创了近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历史,这已成为历史定论,在此不必赘述;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社会后果虽然有端倪可寻,但由于这个过程尚未结束,结论性的探讨还显得为时过早。这里我们只想探讨一下第二次技术革命在形成垄断组织中的作用: 按列宁的论点,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垄断。至于其他因素,都只是在这一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加速或推迟了垄断的进程和规模,并使之在各自国家的不同时期带上若干“民族”特点,显示出垄断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例如德国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卡特尔之国,而到本世纪初,辛迪加和康采恩又成为德国垄断组织的重要形式;至于英法两国,工业中的垄断程度一直不如德国和美国。再以经济危机对垄断形成的作用来看:1873年是垄断史上“大转变”的一年(17),1900--1903年经济危机是垄断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然而1873年前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危机却没有引起垄断,可见经济危机在垄断的形成中不过是一个辅助因素。 那么,生产集中是怎样发生的呢?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总要展开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成败通常取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在技术性能不变或相近时,还取决于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情绪)和生产规模(规模已定时,还要看企业管理水平)。为此,资本家主要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方式,来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和更新设备,这就是生产集中。 企业规模和设备更新的主观条件取决于资本大小,而客观条件则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虽然资本家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观愿望和努力从未停止和减弱,但是,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晚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技术革命中的重大突破,才使他们早先的这种主观愿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实现。垄断组织的出现、发展和在国民经济中取得统治地位,正是这一时期科技水平和生产集中程度在生产关系中的表现。例如在电力和化工这些新兴工业部门居领先地位的德国,新企业几乎一开始就以垄断组织的形式出现,并给电机的发明以巨额资助。德国电力工业控制在“西门子--舒克尔集团和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手里,“化学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德国大公司的实验室中发明合成染料和新的药品。”(18) 总之,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高潮,在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社会化达到空前巨大的规模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但说明科学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转化为生产力,而且说明技术和科学是推动生产关系不断变革的革命的、能动的力量--近代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诞生、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都是在这三次技术革命高潮之后产生的;反过来,这三次技术革命高潮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兴起,又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有限范围内仍然具有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能力。无视这一能力,就无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所达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也不是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完整阐述。另一方面,生产社会化越发展,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也越深刻。因此,不但这种有限的容纳能力一再被经济危机所断,而且国内和国际范围内工人和资本家、穷人和富人、穷国和富国之间的鸿沟越来打越大,矛盾更深化、更扩大了。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它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9) 以上是近现代技术革命的共同的社会特征。下面,我们再对前两次技术革命高潮作一对比。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次社会历史范畴的技术革命,其内涵要比单独的一项或几项技术革命大得多。为此,我们可以给近、现代史的几次技术革命高潮下这样一个统一的定义: 三、前两次技术革命高潮的对比和结论名称 在一个比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以某一项技术为中心(即主导技术),连续出现了一系列彼此有关、互相促进的重大发明或改进,打破了旧的国民经济结构,引起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社会生产总值出现明显的加速增长,同时又推动了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据此,我们就把这项主导技术作为这次技术革命高潮的名称,并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称为第一次(蒸汽)、第二次(电力)和第三次(电子计算机)技术革命。 那么,技术革命是否也就是工业革命呢?我们认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工业革命一词,又称产业革命,是恩格斯在1845年在《英国工业阶级的状况》一书中首先使用的,它被用来阐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始阶段。工业革命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变革。生产技术上的变革是指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过程,用机器的分工代替工人的劳动分工。工业革命的出发点是工具机的发明和运用,以及对巨大的廉价动力的需求和满足。其最终成果是用机器来生产机器,使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原有的阶级结构,“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社会后果显然是工业革命所独有的。所以,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发生的时间尽管可以相距很远,但用机器操作大规模地取代手工劳动,用机械力取代现成的自然力,以及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产生,在历史上都只能发生一次,而大规模的技术革命从工业革命以来又发生了两次(后一次还没有完成);至于人们日常所说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在近现代社会,已经随着各国专利局不断增加的登记号码在每日每时地发生着。因此,我们既不能把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称作工业革命,也不能把工业革命提前到文艺复兴或上古的青铜时代,或随意改动,增加历史上技术革命的顺序和次数。而工业革命又可以称作第一次技术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