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析长征前期的“三人团”(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党史研究》 刘中刚 参加讨论


    长征前期的“三人团”作为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总体上讲,从其在我党历史上的作用来说应该予以否定。但是,又不能说“三人团”的作用一无是处。
    第一,对长征的准备工作“三人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对于准备不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一作用又微不足道。
    客观上讲,“三人团”对长征还是做了一定准备的。如前所述,“三人团”成立的初衷便是为红军主力的转移做准备的。早在1934年春天,李德就对博古说:“要准备做一次战略大转移”。〔19〕因此,“三人团”在组织上、 军事上、 物质上对长征做了些准备。 在组织上, 1934年七八月间,“三人团”开始研究干部的去留,组建留守苏区的中央分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分别任命陈云、刘少奇、凯丰为五、八、九军团的中央代表。军事上,为了分散和减轻敌人“围剿”部队主力对苏区中心瑞金、兴国的压力,配合一方面军的转移,李德建议,并经过当时的党中央和军委的同意,决定派出北上和西征先遣队。周恩来曾对这两支队伍的行动评价为:“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对长征起到了策应和配合作用。在物质上,从7月开始紧急筹集武器弹药、草鞋、食盐,棉被、粮食的工作。 重点开展收集军用品的突击运动。8月,中央苏区基本完成收集军粮24 万担的任务。9月,完成在秋收中间向群众借谷60万担的任务, 这为后来中央红军进行转移补充了大量物资。
    “三人团”对长征做的一些准备,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准备当中思想上犹豫不决,目的不明确,同样又是十分严重的。这为以后的红军长征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埋下极大隐患。思想上犹豫不决,主要表现在博古、李德制定的两个战略计划中。其中,《五、六、七三个月战略计划》对战略转移问题根本没有提及,而是号召“用一切力量继续捍卫苏区,来求得战役上的大胜利”。紧接着的《八、九、十三个月战略计划》中对战略转移虽提及了,但仍决定“用一切力量继续捍卫苏区,来求得战役上的大胜利”。由此可见,“三人团”长期处于保卫苏区与突围转移两者的犹豫状态中。目的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人团”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因此在军事上,特别是政治上,不能提高红军战士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不能不是严重的错误。这种思想的犹豫和目的的不明确给红军组织上、军事上、物质上的准备都带来了影响。
    第二,“三人团”领导并指挥了湘江战役前的长征行军,尽管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但红军损失惨重。
    红军从长征出发到湘江战役,指挥大权由李德、博古掌握。周恩来只是具体作战行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由于博古、李德一意孤行地实施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转移战略,所以促使红军一次次地钻入蒋介石早已布下的口袋中。英勇的红军以鲜血换取前进的道路。尽管红军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是红军却损失惨重。红军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时,损失了3700多人。通过第二道封锁线损失了9700多人。通过第三道封闭线损失8600 多人。 通过第四道封锁线, 特别是湘江一战, 损失和减员竟达30500多人。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6000多人,到这时只剩下3万多人了。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也是最实际的!“左”倾错误的领导,不仅仅造成的是中国红军的惨重损失,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革命也造成了极大损失。
    宏观上的定论不该掩盖微观的细节。在这一时期,“三人团”尽管无功,但是“劳”还是有的。“劳”的关键归功于“三人团”的边缘成员周恩来。例如在军事指挥上,周恩来对博古、李德并不是百依百顺,也有些不同意见。据伍修权回忆:周恩来“曾经与李德进行多次争论,表示不同意李德的某些军事主张和作战方案……只是由于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坚持‘左’倾错误,尤其是支持李德的独断专行,周恩来同志只能在自己工作范围内,采取某些具体措施,进行适当的补救,尽量减少红军的损失”〔20〕。一个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周恩来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谈判的成功,使红军在尽可能小的损失下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
    第三,湘江战役后“三人团”作用逐渐削弱,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起到了准备作用,为确立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地位铺平了道路。在一定意义上讲,“三人团”内部的分裂、瓦解过程就是遵义会议的准备和酝酿过程。如前所述,周恩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此,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的:“最近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这个会议开得很好,解决了军委的领导问题。这次会议所以开得很好,恩来起了重要作用。”〔21〕“那时争取到周恩来的支持很重要,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22〕。
    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并对毛泽东的发言予以了有力的支持。与会人员出于对周恩来的信任,决定“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一步最后决心的负责人”,“并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23〕。但周恩来从中国革命的最高利益出发,全力推举毛泽东为全党全军的领袖。会后他更是自觉退居助手地位,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正是周恩来这种以大局为重,宽广博大的政治胸怀,才使他能自觉地从“三人团”中站出来,从而使毛泽东顺利地在全党全军中确立领导地位成为可能。
    注释:
    〔1〕《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
    〔2〕〔8〕〔12〕〔14〕〔18〕〔20〕〔23〕《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78、64、66、78、112-113、78页。
    〔3〕李维汉:《回忆长征》,《党史通讯》,1985年第1期。
    〔4〕李志英:《博古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5〕关于李德的身份问题,史学界存有争议,本文沿用传统说法。
    〔6〕〔11〕〔15〕伍修权:《我的历程》, 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71、78、81页。
    〔7〕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 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106页。
    〔9〕刘伯承:《回忆长征》,见《星火燎原》第三编第4页。
    〔10〕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 第227页。
    〔13〕《土地革命战争纪事》,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第433页。
    〔16〕《遵义会议资料选编》,第87页。
    〔17〕《党史通讯》,1985年第1期,第12-13页。
    〔19〕《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
    〔21〕李聚奎:《长征中的红一师》。
    〔22〕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 第11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