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党的历史实践的进步性。这是党的先进性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体现在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上。如果说前三大要素为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内在依据的话,那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则为党实现自身先进性提供了最根本的途径。七大对此问题极其重视。七大党章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总纲》内容。总纲实际上就是党的基本纲领,它第一次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且简要阐述了党的性质、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等基本问题。《总纲》部分的增加对于教育党员在提高思想水平的基础上增强执行党章的自觉性,以及更进一步增强全党的团结和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大会还在系统总结24年来党领导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并系统阐明了党的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等11个方面的政策问题,这些都为党在新时期牢牢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迎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总结概括了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基本途径 党的七大正确阐述了检验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和基本构成要素。那么,怎样才能使党实现并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呢?七大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出一条正确的建党路线。正如刘少奇所说:“我们党采取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党路线,即使工人成份还不占大多数,也能够建成并已经建成一个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30~331页。)至于这条建党路线的基本内容,七大明确指出,就是“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30页。)。 首先,“从思想上建党”是解决党内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保证。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党大量吸纳来自非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这也就构成了党内存在着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同党必须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之间的尖锐矛盾。在七大召开的时候,我们党已有了121万党员,“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抗日时期入党的,在他们之中存在着各种不纯正的思想。在抗日以前入党的党员中,也有这种情形”(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针对这一现状,刘少奇深刻指出:“在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27页。)而“这个矛盾的逐渐解决,只有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科学思想的教育与锻炼,不断克服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各阶级反映在党内的思想,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27页。)。因此,“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27页。)。这就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建设与党的事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了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七大不仅指出了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而且还进一步指明了思想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在民主革命时期,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矛盾的实质,就是以何种世界观改造党、改造世界的问题。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们,往往要求人们按照他们的面貌改造党、改造世界,如果无产阶级对此姑息迁就,只会使党走到歧路上去。因此,必须依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改造世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党内思想教育。必须知道,“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创造出了延安整风运动这种思想教育的好形式。正如毛泽东在七大上所总结的那样“几年来的整风工作收到了巨大的成效,使这些不纯正的思想受到了很多的纠正。今后应当继续这种工作,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更大地展开党内的思想教育”。(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只有在全党积极而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纠正党员中存在的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保证党的各项事业不断胜利发展。 其次,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组织保证。党的组织建设历来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七大所指出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就在于组织。”(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58页。)无论是党的阶级基础的先进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理论指南的科学性或是历史实践的有效性,归根结底都要靠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靠组织路线的正确来保证。因此,七大强调要坚持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明确指出:“所谓正确的组织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48页。)这一结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核心内容就是要解决好党的干部问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问题。七大指出:“我们党的干部问题,实是中国人民事业中决定一切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稍为严重的错误,都足以损害中国人民的事业。”(注:《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71页。)因此,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干部路线、干部标准和干部政策。在鉴定和选拔干部标准上,七大指出:党的干部应该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干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好坏,以及联系群众的密切与否,应该是我们鉴定干部最重要的一项标准”(注:《刘少奇论党的建设》,第471页。)。此外,党的干部还应该具有对人民群众的事业无限忠心以及善于在复杂环境中独立识别方向,认真负责地决定问题等方面的特质。在干部政策上,七大则强调要善于考察干部,团结干部,提高干部。七大认为,因为干部的团结与其进步是不可分的,没有觉悟程度的提高就难以搞好团结,所以要采取各种方法不断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七大在组织建设上,还提出了在“坚持基本的组织原则之不可破坏性”的前提下,适时进行组织形式与工作方式的转变的思想。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末,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障碍我们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17页。)。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