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的形成和西进河西走廊,是为了实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打通国际路线”之方针。周恩来是这一方针的最早提出者和实施者之一。西路军西进河西走廊之前,周恩来和毛泽东虽曾提出过疑问,但最终是同意的,并有过许多电报指示。“打通国际路线”是形势所需,是有可能实现的正确方针。西路军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西安事变”后变化不定的局势和在河西建立根据地的错误决策造成的。“西安事变”后周恩来赴西安谈判,再未参与过对西路军任何军事行动的决策和指挥,但在营救西路军的工作中,贡献是最突出的。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他的周密策划和严谨细致的组织工作,都堪为楷模。 一、周恩来与“打通国际路线”方针的提出与实施 西路军的形成有一个从设想、计划到实现的过程。现已人所共知,西路军的根本任务是打通国际路线,即接通新疆,取得苏联的物质和技术援助。而这一思想,首先是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这四位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的。早在1935年6月16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达维镇会师时, 他们就致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提出“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1〕。根据遵义会议的决定, 此时的周恩来“是受党内委托在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是北渡乌江后中央决定的“全权指挥军事”“三人团”之第一负责人〔2〕。 对于上述战略方针的提出,周恩来无疑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战略方针,后来被中共党内和红军通称为“打通国际路线”,在方向上除新疆外,中共中央还曾选择过绥远和宁夏,以便从外蒙接近苏联。这一战略方针,是根据当时红军的需要和客观形势决定的,只要选择好时机并处置得当,完全有实现的可能,并没有什么错。 此后,包括西路军形成在内的与这一战略方针有关的决议或决策,都与周恩来有过直接的关系。 1935年8月4日到6日,周恩来在沙窝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5日,会议通过《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西北各省……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的祖国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3 〕这就用中央决议的权威形式进一步阐述和肯定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在1935年6月16日电报中提出的战略思想和方针。 以后的红军东征山西和西征陇东、宁夏地区,都与实现打通国际路线这一战略方针有着直接关系。而周恩来则是红军东征和西征的重要决策人及具体的策划组织者之一。 东征山西的思想和任务,是193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的,并把战略目的说得十分明确,就是要“完成与外蒙及苏联打成一片的任务”〔4〕。同年12 月17日到25日,在有周恩来出席的瓦窑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则以《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的形式明确规定,一方面军东征“拿三个步骤,达到打通苏联与巩固发展现有苏区的任务”〔5〕。 而红一方面军东征山西的《关于四十天准备行动的计划》,则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在1935年12月24日共同制定的〔6〕。 红一方面军东征的第一步,在陕西;第二步,在山西;第三步在绥远,以便接近外蒙,打通苏联,利于抗日。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和限制,东征只完成了前两个步骤,而未能达到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目的。因此又有红一方面军的西征。 西征的目的也是为了打通国际路线。1935年5月8日、9日,周恩来 出席在陕北大相寺召开的中共中央负责人及红一、红十五军团干部会议。会议总结了红军东征的经验,决定西征〔7 〕。尔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共同拟定并于5月18日在大相寺发布了《西征战役计划》〔8〕。由此可知,周恩来不但是红军西征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而且是主要策划者之一。 1936年6月6日、6月29日、8月12日、8月25日、9月14日、9月19日 ,在有周恩来签名的6封电报中, 都十分明确地指出过红军“打通苏联”的任务〔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