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经济差距和南方分立运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周世秀 参加讨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方总产值的35.8%来自农业,工业仅占11.48%;南方这两个数字大致持平。而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北方仅占6.24%,南方则高达91.6%。由此可见巴西南、北方在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生产方面的巨大差距。
    在经济自立人口的月平均收入方面,1960年北方为117克鲁塞罗,南方为281克鲁塞罗;1970年北方为157克鲁塞罗,南方为381克鲁塞罗。10年间,北方仅上升34%,南方上升140%。③另据以美元为单位的统计数字,1979年巴西人均国民收入为1470美元,北方仅为700美元。 ④这一地区的人均收入一般只相当于东南部地区的三分之一”。⑤1989年巴西地理统计局对全国就业者的工资进行调查,月薪低于一个最低工资者占东北部劳动者总数的51.8%,同期南方这一数字仅为20%左右。
    收入的多寡影响着生活质量,拉开了南、北方人均寿命的差距,“东北部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一般比东南部少10年。”⑥据1980年巴西人口普查,全国人均寿命为60岁,南方为65.28岁,北方仅为52.6岁。
    居民的教育程度也反映了南、北方的明显差距。1960年,文盲在北方人口的比率为61.65%,南方为22.63%;10年后,南方降至15%,北方为54.8%。另据巴西地理统计局1990年发表的资料,直到1989年,南方的文盲率已降至12.1%,北方仍居高不下,几乎占当地总人口的40%。
    巴西在其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何以如此严重?巴西经济地理学家哈多克·洛博曾指出:“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生产的质与量以及居民的富裕程度可以大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性的因素。”⑦回顾巴西历史,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巴西的地区经济差距属于殖民地时代的历史遗产,是殖民主义的掠夺政策造成的。巴西地大物博,自发现之日起便成了欧洲殖民者野蛮榨取的对象。葡萄牙殖民当局为了寻找金银或开发能在欧洲市场牟取暴利的热带产品,把巴西的经济活动在不同的时期集中于不同的地区,导致出现互相脱节的“经济周期”:即殖民初期的沿海的砍伐巴西木材周期、16—17世纪中期北方的种植甘蔗周期、18 世纪中南部的开采黄金周期,等等。这种按照单一产品、单个地区、单独发展的历史后果,在巴西的宏观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经济岛屿现象”。即在不同时期,某一王牌产品的产地变成了巴西的“经济极”,成为其他地区依附的中心。而当殖民者对这一产品失掉兴趣时,他们便放弃对这一地区的开发,任凭该地区衰落下去。巴西北方的情况就是如此。该地区是“新世界”最早开拓的地方之一,从1532年起便开始种植甘蔗。其后不到100年的时间,成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蔗糖产地。“在整个17世纪中,巴西的财富集中在这里”,直至今日,那许多教堂和建筑物还足以证明当年的富庶情况”。⑧但是,在以后的经济周期中,由于黄金、咖啡等成了巴西的王牌产品,巴西的经济重心转至其他地区,北方便日见萧条、一蹶不振了。“在巴西以不断变化的生产周期为其特点的漫长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生产周期的发展具备广泛的基础。……其结果是分散的殖民地开拓,以出口原料为基础的发展,而没有全国性的经济一体化”。⑨这是巴西各地区之间不能协调发展、出现严重差距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
    第二,巴西成为现代国家后,政府长期被来自南方的政客所把持,使北方的经济落后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大了南北之间的差距。1889年,巴西帝国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而跨台,联邦共和国应运而生,但权力主要落在大庄园主为代表的农业寡头集团手中。巴西建立共和以后的历史,可分为3个时期:老共和国时期(1889—1930年)、新共和国时期(1930—1945年)以及1946年以来的现代共和国时期。关于老共和国时期巴西政治的特点,史家普遍称之为“咖啡加牛奶”,即这一阶段巴西的政治生活被南方圣保罗州咖啡园主的政治代表和米纳斯州畜牧场主的政治代表交替垄断。“咖啡加牛奶政治”是由巴西总统坎波斯·萨莱斯在1900创设的“州长政治”演变而来的。“州长政治”加强了农业寡头集团特别是圣保罗与米纳斯庄园主的统治,使之把持巴西政治权力直至1930年。这是咖啡种植园主的一统天下,是咖啡加牛奶的政治时代。⑩自坎波斯·萨莱斯上台的1898开始直到1930年,巴西共有8位总统,其中7人来自南方。他们以南方各州为政治基础,上台后自然积极为南方谋取利益。著名的陶巴特协议即为一例。陶巴特是圣保罗州的一个城镇。1906底,来自南方主要咖啡产地圣保罗、米纳斯、里约热内卢三州的州长在此开会,制订了一项保护南方咖啡园主的协议,其核心内容是每年市场上剩余的咖啡均应由政府负责收购。这项协议因得到了当年上台的巴西总统阿丰索·佩纳的支持而付诸实施,从而形成了巴西“咖啡保值政策”。“这一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其他地区和其他经济部门,而仅仅有利于咖啡种植园主”。(11)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咖啡种植业发展迅速,加快了南方工业化进程。“以出口咖啡积累的金钱使巴西南方尤其是圣保罗的工业得以建立。圣保罗州富甲全国,成了巴西的经济中心。……在南部和东南部不断发展的同时,东北部日益贫困了”。(12)
    1930年,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圣保罗革命”结束了“咖啡加牛奶政治”。巴西虽然进入了比较注意协调发展的新共和国时期,但长期形成的重南轻北的经济格局一时难以改变。联邦政府的投资、大型工程和大型国营企业仍集中在南方。1959年,由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塞尔索·富尔塔多为首的“总统府东北部发展工作组”发表了《东北部经济发展政策》研究报告。该报告在论及东北部落后原因时,就特别强调了国家的投资及优惠大多集中在中南部这一长期趋向。由于政府对南方的倾斜政策,“1948—1956年间,平均每年有1400万美元的财富从东北部转至中南部”。(13)这种转移是按以下贸易方式进行的:北方以不断下跌的国际价格向外国出口农矿产品——国家用此外汇以海关保护价格为南方进口工业设备——北方又按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南方运进工业产品。这样,“东北部以出口换取的外汇被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所占有,造成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穷困地区资助富裕地区。”(14)巴西学术界有人把这种现象尖刻地说成是“国内殖民主义”。这种现象至今犹存,据墨西哥《至上报》1993年7月29日报导,1973—1992年,仅石油一项,从北方流入南方的资金就达60亿美元,相当于政府75年来拨给北方抗旱款项的两倍多。
    第三,巴西北方历史上周期出现的旱灾也是造成南北差距的重要原因。巴西地处南半球,地势平坦,江河纵横,没有冰冻荒原和灼热沙漠,总的讲来自然条件很好。但就国内各地区而言,北方的气候条件较差,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干旱地区。从17世纪以来,有记载的大旱就发生了20多次,平均每8—15年一次。因此, 有的巴西学者认为北方的历史就是干旱史。由于干旱,北方经常出现饥荒、盲流和为争夺食物而发生的械斗。“干旱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人命的丧失,1877年到1879年的干旱就曾造成惨重的伤亡。据信塞阿腊州的100万居民死了一半。 许多内地居民逃往沿海,而其中很多人未到那里就死于困惫和疾病。”(15)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圣保罗等地的大型现代化工程需要劳力,北方的贫苦农民主要转向南方流动。“巴西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把东北部变成了这些地区的原料供应地和劳动力来源。”(16)据统计,1872年,北方占全国人口的46.7%,到1980年,仅占全国人口30%。1940年,北方迁到外地的人口占本地人口的5%,1960年上升为11%,1970年为13%,1980年达17%。(17)可见,因干旱而引起的人力资源流失,也是阻碍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不过,这里应当指出,北方自然条件的恶化也与当年殖民主义的掠夺政策有关。“巴西被发现与占领之初,由于北方最靠近欧洲,适合种植甘蔗,因而被选定为这种重要产品的供应地。为此,使用犹太人和荷兰人的资本毁掉森林、辟建种植园……”(18)大片森林的消失,必然给生态条件造成严重影响。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整个巴西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比较而言,由于北方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势力很强,“东北部已成为传统的巴西的一个组成部分。东北人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特点,使他们迟迟不要求变革……到19世纪末,东北部从殖民时期承袭下来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19)与此同时,南方则因为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到1900年时在南方诸州,传统的巴西已在让位给现代的巴西了。”(20)美国著名巴西问题学者斯蒂芬·罗博克把巴西的社会变革与美国加以比较,认为巴西的南、北方与美国的南、北方一样对比鲜明、迥然不同,不过这需要把地图上的南北方向颠倒过来。”在巴西,北方拖带着大庄园和奴隶制的传统依旧是半封建的,从根本上说是农业的社会。而南方却拥有现代化城市、工业、移民、机械化农业和一个硕大的中产阶级。”(21)这就产生了巴西学术界所说的“两个巴西”现象。一个是北方保守、落后的巴西,一个是南方进步、繁荣的巴西。“两个巴西”的出现,是上述历史、社会、经济等原因造成南北差距增大的必然后果,它为巴西分立运动提供了得以滋生和发展的土壤。
    南方分立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巴西南方分立运动主要发生在以下3个州:南里约格朗德州、巴拉那州和圣卡塔林纳州。3州的总面积为57.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6.8%;人口2200万,约占全国人口15%。尽管在巴西地理统计局划分的全国5个自然经济区中,由这3个州组成的“巴西南部地区”面积最小,但由于当地农牧业发达,工业有相当规模,它属于巴西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被誉为“现代巴西的粮仓”。据统计,1991年南部地区产值达1172亿美元,占整个巴西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南方分立运动的中心在南里约格朗德州。南里约州位于巴西最南端,是巴西各州中唯一与两个外国(阿根廷、乌拉圭)接垠的州。巴西被发现后,葡萄牙人最早于1680年在此设殖民据点。但由于地理位置敏感,这里以后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长期争夺的地方,直到1801年才根据巴达饶斯条约最终归属葡萄牙统治。19世纪初叶,第一批欧洲移民涌进巴西,其中有两万多德国人在南里约州安家落户。到19世纪下半叶,又有大批意大利人移居南里约州。这些“无地之人”来到巴西南部的“无人之地”后,按照母国的传统风格建造起德国和意大利式样的城镇,而且长期坚持使用母国语言。因此该州不象其他州以葡人的后裔为主,而是一个“移民之州”。“由欧洲各国移民开拓的巴西南方,采取的是与北美拓荒者相似而与东北部庄园主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巴西南部欧洲移民及其后裔的适应情况与在其他地区移民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只有在南部拓殖区的欧洲移民才把欧洲的农业和牧业经营制度完整地传到了巴西”。(22)由于南里约州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采取了比较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避免了东北部发生的经济大起大落现象,近百年来一直在繁荣中稳步发展,并逐渐在全国经济中取得重要地位。多年来,南里约州的小麦、高梁产量均居各州榜首。据巴西地理统计局1985年的材料,南里约州人口虽然只占全国6%,产值却占8%,其经济实力在全国27个州级单位中雄居第四位。
    源自南里约州的巴西分立运动是何时发端的?有什么地方背景?对此,一位巴西历史学者认为:“今日震荡巴西南方的分立运动实际上是南方历史的重演。”巴西分立运动头目也经常大谈上个世纪在南方发生的“法拉波斯革命”。1990年在南里约州成立的分立运动组织更直接采用了“法拉波斯共和党”这个名称。“法拉波斯”是葡文“衣衫褴褛者”之意,因此“法拉波斯革命”亦称“穷人党革命”。1822年巴西独立后,南方逐步得到开发。那时,南里约州是“高乔人”(葡印混血种)牧业主的天下,当地经济也以放牧牛群、腌制牛肉为主。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后,各地区间的贸易有所加强,高乔人牧业主曾指望通过向内地销售牛肉赚取更多利润,但却受到中央政府税收政策的限制:南里约州向内地出售牛肉,必须交纳相当于阿根廷、乌拉圭向巴西出口牛肉交纳的税额。南里约州牧业主为了抗拒这种税收政策,也为了争取本省人选举省长的权利,便鼓动贫苦牧工和农民起来造反。1835年9月19日,大畜牧庄园主本托·贡萨尔维斯率领牧工武装攻占了省会阿雷格里港。次年11月5日,在“反对巴西人统治”的口号声中,南里约格朗德共和国宣告成立, 正式举起了分立主义的旗帜。南里约格朗德共和国坚持斗争长达10年,是巴西历时最久的一场内战,在巴西历史尤其是南方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直到现在,每年9月当巴西全国举行独立日庆典(即国庆)时,南里约州还同时纪念法拉波斯革命。由此看来,目前巴西南方的分立运动显然受到当地历史的影响。分立运动的一个头目就直言不讳地说:“当时的问题和今天一样。南方人民渴望脱离中央政权”。(23)不过,巴西分立运动能在近几年形成气候并借历史还魂,主要是现实的政治、经济原因使然,其中首要的是富庶南方与贫穷北方日益扩大的经济鸿沟。“法拉波斯运动被卡夏斯(巴西帝国军事头目——引者注)粉碎了。……但其思想并未死亡,而在等待现实的条件,这些条件总是属于经济方面的”。(24)前已叙及,南里约州这个小州已对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从中央财政取得的回报与之贡献相比却不成比例。近20年来,南里约州按照联邦政府的规定,平均每年拿出其总产值6%的资金直接支援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累计款额已达240亿美元,而它从中央财政中取得的拨款比例却很低,如1992年仅占联邦政府投资予算总额的3%。在联邦政府划归地方使用的予算资金总额中,南里约州仅占2.38%。(25)面对这种国内税收和分配格局,南里约州普遍存在着不满情绪,“连州长奥塞乌·科拉雷斯也想举起反对东北部盘剥南里约州的斗争旗帜”。(26)南方分立运动的始作俑者伊尔顿·马克斯正是利用了近年来巴西的经济恶化、南北差距扩大的形势,掀起了分立主义浪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