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4〕〔9〕〔10〕〔11〕〔12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战时外交》(以下简称《战时外交》)(二),台湾1981年版,第105和373、360、359、371、412、373页。 〔2〕〔16〕〔23〕J·W·加弗:《中苏关系(1937-1945)》,纽约1988年版,第95、191、192页。 〔3〕〔20〕〔24〕〔29〕〔30〕《战时外交》(一),第96和142~143、766、682、675、160页。 〔5〕〔8〕〔19〕《蒋总统秘录》第11册,台湾1980年版,第74、75、100页。 〔6〕《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第20卷,莫斯科1976年版,第395页;阿纳莫利耶芙娜:《20-30年代国民党战略中的苏联》,莫斯科1990年版,第193页。 〔7〕《顾维钧回忆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2页。 〔13〕〔14〕〔15〕〔22〕《战时外交》(三),第41~42、57、236、263~264页。 〔17〕《传记文学》第45卷第3期,台北版,第21页。 〔18〕《顾维钧回忆录》第5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4页。 〔21〕沃龙佐夫:《蒋介石之命运》,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 第241页;列多夫斯基:《美国对华政策与苏联外交(1942~1954)》,莫斯科1985年版,第81页。 〔25〕《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三),台湾1985年版,第93~94页。 〔26〕苏联外交部:《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苏美关系》(文件资料集)第1卷,莫斯科1984年版,第352页。 〔27〕杜宾斯基:《中日战争时期的苏中关系(1937-1945)》,莫斯科1980年版,第187页。 〔28〕梁敬k4i301.jpg:《开罗会议》,台湾1974年版,第46页;《战时外交》(三),第511页。 〔31〕梁敬k4i301.jpg:《开罗会议》,第62页。 〔32〕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233页。 〔33〕斯退丁纽斯:《罗斯福和俄国人:雅尔塔会议》,伦敦1950年版,第95页。 〔34〕伊斯拉埃梁:《战时外交(1941-1945)》,莫斯科1985年版,第445页。 〔35〕列多夫斯基:《美国对华政策与苏联外交(1942-1954)》,第88~89页。 〔36〕协议内容详见:《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1~275页。 〔37〕蒋介石曾言:由于战时中国的危机是日本征服中国和“赤化”,他的目的一是“抵抗日本求得最后胜利”,二是“阻止中国成一赤化之共产国家”。见《战时外交》(一),第558和55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