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发生了一场史学革新运动,确立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理论体系。但奇怪的是,一度得到宣扬的心理史学却没有发展下去,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整个史学界对其理论可谓反应冷淡,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在我国传统史学观念上,史料对史学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史学观念认为史料只能局限于在正史中寻找。其实,作为史学的一支,心态史学也是非常注重史料的,只不过是心态史史家们将史料的范围扩大了一些,不仅正史里的资料是史料,而且民间社会、人群大众里的日记、遗嘱、田契、诉讼等等记录也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他们认为凡是表现社会上人的愿望、动机、情感、情绪、意志、态度、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等的记录、资料,都可以成为研究历史的材料,哪怕是隐藏在人们社会行为后面的、潜在的、无形的材料。二是由于心态史学家理论正处在发展阶段,没有被更好的阐述、运用,从而造成这种理论与近代新史学革命主旨存在相悖之处。20世纪标志传统史学正式向近代新史学转化的史学思潮重点在于宣扬“民主”,民史是其主旨之一。它要求史学的主体是国民。而借助心理学手段研究历史的理论方法由于其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考虑到资料方面的问题,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也只能是在历史上留下丰富资料的精英群体,在此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也就是比牧著名的人士,没有对弱势群体——主要是平民百姓进行很好的研究,这势必对心态(理)史学的发展产生阻碍,从而造成了我国心态(理)史学发展的滞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