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达权。同治元年,丁日昌被派到广东办理厘金,又调至高州军营督办火器。在广东,结识了黄达权。黄达权,广东人,字平甫,曾留学美国,精通外国语言文字。当时,正在外国人理雅各处从事翻译工作。黄达权与王韬谈起丁日昌在广州“以西法鼓铸炸炮,运至江南击贼制胜,”王韬说:“今军事方棘,平贼要务首资利器,何不贡其所知”以助丁日昌,动员黄达权把所藏有关西方制造火器方面的图书资料拿出来,两人翻译合著一本《火器略说》,上呈丁日昌。(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同治三年,黄达权将与王韬合著的《火器略说》寄给丁日昌。对正在主持上海炮局工作的丁日昌帮助甚大。同时,还有一封由王韬代黄达权写给丁日昌的信。丁日昌立即回信,请黄达权和王韬到苏州面谈,并欲招他们入幕。在丁日昌署理苏松太道之后,王韬又代黄达权写来了复信。由于种种原因,黄达权和王韬未能入丁日昌幕府。(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光绪二年,丁日昌在福州船政大臣任上,还曾派黄达权与熟悉洋务的唐廷枢赴香港招选英国学堂的优良学生40名,入闽厂学习,培养驾驶人才。(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第93页。) 四、郭嵩焘。同治二年,丁日昌奉调由广东到上海,在上海,与即将赴广东任巡抚的郭嵩焘结识。丁日昌拿出外国地图和译出的铸炮各书给郭嵩焘看,并谈及广东时局,使郭嵩焘“为之服膺无已。”(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第6页。)为两人结交之始。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比丁日昌大5岁。出身进士。历任编修、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驻英公使。在中俄伊犁交涉,关系紧张时,丁日昌与郭嵩焘主张“曲意和戎”,军机大臣李鸿藻主战,李鸿章写信给丁日昌说:李鸿藻“于洋务懵未有知,……领袖清流,顾为借城背一之举,朝局水火已成。其力诋执事与筠老曲意和戎,未宜借著;亦怪鄙人不以保障北洋自任。皆未足与辩。但恐群喙争鸣,终酿宋、明末造之变耳。”(注:《丰顺文史》,第2辑,第151页。)此外,丁日昌与郭嵩焘均为洋务事业的佼佼者,大学士宝鋆就认为洋务事业中,李鸿章能见其大,丁日昌能致其精,沈葆桢能尽其实,郭嵩焘既精且大。(注: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11,第10页。)到了后来,郭嵩焘的洋务见解更高,认为丁日昌“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无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纵令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况其相去尚不可以道里计乎?”(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第115页。)虽然如此,由于两个政见相通,双方还是始终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的。光绪五年,郭嵩焘提出绘“光绪四逸图”以警世,此四逸,即是郭蒿焘、丁日昌和彭玉麟、阎敬铭。认为此四人“各怀利济之心,……终无能求当于今之人,以稍裨益国家,则急奉身而退。……政府诸公……亦乐其远引而不之惜。”(注:张磊主编:《丁日昌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2页。) 五、王韬。同治三年,由于王韬一再代黄达权写信给丁日昌,并且将王韬与黄达权合著的《火器略说》寄给丁日昌。使丁日昌与王韬开始结识,使王韬成为丁日昌最重要的智囊。王韬,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仲弢,别号弢园老人,天南遯叟。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比丁日昌小5岁。出身秀才。在上海英国教会墨海书馆任职。咸丰十一年,因有人说他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为英国传教士理雅各译书。同治六年至九年,由理雅各邀往英国译书,并游历法、俄等国。 在王韬代黄达权写给丁日昌的信中,指出西方各国来中国经商,“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中国不知变通,不获其利,反受其害,要变害为利,应“治中以驭外”,治中,“首在平贼”(指太平军),其次是培养人才,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第三是定立新法,兴利除弊。保护农商。驭外,就是购制耕织机器和轮船,精铸枪炮、建筑炮台,开设船厂。丁日昌在江苏,在不同程度上先行实行了王韬的主张。并将这些主张写成密禀。呈递李鸿章,由李鸿章转奏清廷。总理衙门认为“识议宏远”,“洞见症结”,命李鸿章通盘核计,李鸿章就把筹建船厂的事交丁日昌办理。丁日昌办成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第9页。)同治六年,丁日昌将王韬的八科取士法作为自己的意见,通过李鸿章替他上奏清廷(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第57页。)。同治九年,丁日昌把自己编著的《地球图说》寄给王韬,请他“增辑史事,裒益近闻”,审阅定稿。6个月后,王韬完成了任务。接着,王韬又将所著《法志》、《俄志》、《普法战纪》寄给丁日昌,对丁日昌深入了解欧洲国家,起了很大作用(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第78页。)。同治十三年,日本武装侵略台湾,清政府命各督抚筹议海防办法,丁日昌请广东巡抚代奏其《海洋水师章程别议》、《海防条议》,《海防条议》是根据王韬的思想写出的,使丁日昌的洋务思想达到了顶点(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第83页。)。光绪元年,丁日昌在福州船政局任职数月,按照王韬的建议,设肄习舟师馆和翻译西书馆(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第92页。)。丁日昌对王韬非常重视,王韬曾写信给丁日昌说:“湘乡曾文正公、合肥相国,皆由阁下一言,加以推许。”黎兆棠、陈兰彬、郑藻如等,“并由阁下为之揄扬,得以识面。”得到李鸿章的默许,王韬终于返居上海,主持格致书院,结束了20多年的“天南遁叟”生活。使王韬终生铭感,认为“丰顺丁公,一代伟人,尤赏识老民,谓当今通达时务,熟稔外情,莫若老民,为之揄扬于南北诸大僚,于是诸大僚稍稍知有老民者。鸣呼!此老民生平第一知己也。”(注:《丁日昌研究》,第3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