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容闳。同治四年,容闳从美国购买机器回到上海,开始与丁日昌结识。容闳,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人。比丁日昌小5岁。是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学校的留学生。曾向太平天国提出七项建议,未被采纳。同治二年,入曾国藩幕府,被派往美国购买机器。后曾任留美学生监督、驻美副公使。同治四年,丁日昌升两淮盐运使,容闳作为幕友,随至扬州任所,成为丁之智囊。五年,丁日昌奉命赴潮州办案。容闳仍回上海,以侯补同知从事翻译工作(注:容闳:《西学东渐记》,第84页。)。六年,容闳筹组华商轮船公司,拟定章程,经曾国藩报送总理衙门,未被批准。丁日昌采纳容闳利商的一面,又结合清政府漕运需要,清政府批准了丁日昌的试行办法。丁日昌升江苏巡抚,容闳来到苏州,与丁谈到轮船公司、派留学生、开矿、筑路、教会问题,丁均大加赞许(注:邓亦兵:《丁日昌评传》,第48页。)。九年,发生天津教案,丁日昌至天津协助曾国藩处理,容闳任翻译,容闳请丁向曾再提留学问题,得到曾国藩同意。后又向清廷奏准,促成了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之派遣(注:《西学东渐记》,第90页。)。后来容闳为了高度评价丁日昌的作用,还在他主持的美国哈特福德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把丁日昌的肖像和曾国藩、李鸿章的肖像并挂,“教育学童们把这三个敬奉为他们的恩师。”(注:《西学东渐记》,《代跋》第15页。) 七、林达泉。林达尔,字海岩,广东大埔人,少好读经世书。咸丰十一年举人。同治三年,丁日昌延入苏松太道幕,每论古今舆图、武备及外洋各国形势,历历如指掌,丁日昌雅重之。太平军至潮州,林达泉归里练勇筹防,因军功以知县选用。复入丁幕,丁之公牍,多其参拟。上平捻策,七年,以从征功升知州。八年,赴补江苏,委办洋务兼督海运。九年,署崇明县。十一年,署江阴县。光绪元年,补海州知州。三年,任台北知府。四年,卒于官。(注:温廷敬等:《民国大埔县志》,卷21,第14页。)校刊丁日昌之《抚吴公牍》,行于世(注:丁日昌:《抚吴公牍》。)。《清史稿》将林达泉列入《循吏传》(注:赵尔巽等:《清史稿》,第43册,第13081页。)。 八、翁同和。翁同和,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比丁日昌小7岁。出身状元。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先后任同治帝、光绪帝师傅。丁日昌与翁同和同治年间多次通信。光绪元年,丁日昌奉命入京觐见,与翁同和正式结交。翁在四月初二的日记中写道:“赴丁雨生约。两人对酌,日落始散,其人终是k3ia04.jpg才,可用。”五月二十四日写道:“丁雨生有赠,却之。赠新译各种书,并沿海图,受之。”翁为丁之《抚吴公牍》写序,称丁在江苏巡抚任,“稔知症结之所在,抉摘隐伏,专通上下之情,而豪强大姓及吏之不奉职者,皆不便其所为,日腾谤书,百出百变,公屹不为动,一意兴革,民用大和。”(注:《抚吴公牍》。)九月初二日写道:“得丁雨生书,寄贴子来,以兄自居。”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写道:“太后问书房功课,……并及丁日昌之为人。”三年八月二十日写道:“闻丁雨生卒于香港,为之於邑,雨生卞急其天性,而意气激昂,才不可及,又遇余独厚,斯才为世惜已。(此信不确)。”十一月初四日写道:“得丁雨生书,……此人尚在,可喜可喜。”(注:《翁文恭公日记》。)李鸿章写信给丁日昌说:“翁叔平相知颇深,每怪枢廷不早以江左一席见推。”(注:《丰顺文史》,第2辑,第155页。)在另一封信中又说:“文、翁、潘三公,常有信劝出。文、潘皆局外之人,翁虽稍亲近,然数月不一召见。枢亭(廷?)与讲幄划分两家,不甚通气。”(注:《丰顺文史》,第2辑,第167页。)八年三月十三日,翁在日记中写道:“归,得丁公讣,为之凄怆。”十四日,“得丁雨生子函,为请谥名宦事也。与伯寅谈,竟未敢冒味,拟谢之而已。”十五日,写丁日昌挽联:“政绩张垂崖,学术陈龙川,在吾辈自有公论;文字百一缠,武功七二社,问何人具此奇才。”(注:《翁文恭公日记》。) 九、潘祖荫。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比丁日昌小7岁。进士出身。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丁日昌于光绪元年奉命入京觐见,与潘祖荫结交(注:《翁文恭公日记》,光绪元年四月初九日。)。潘祖荫经常通过李鸿章与丁日昌通信联络(注:《丰顺文史》,第2辑。)。三年,丁日昌之《抚吴公牍》出版,潘祖荫在卷首书写识语:“一片婆心,十分苦口,其精神周到,烛见幽隐,……国初时仕习优胜于今日,今则锢蔽日深、不惟不知感知改,且工于腾谤,安得尽如吾丈者而振顿之哉!读罢三叹!”(注:《抚吴公牍》。)丁日昌去官以后,潘祖荫常有信劝丁出山任事(注:《丰顺文史》,第2辑,第167页。)。丁日昌死后,丁日昌之子曾要求为其父请谥,潘祖荫与翁同和商量的结果,竟未敢冒味奏请(注:《翁文恭公日记》,光绪八年三月十四日。)。 十、沈葆桢。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比丁日昌大3岁。出身进士。历任知府、道员、江西巡抚、福州船政大臣。光绪元年,任两江总督,行至上海,与丁日昌结交,丁日昌送给他一份《抚吴公牍》,他读后,深为赞赏,认为“大自兴养立教,安内攘外诸政,……大要以澄吏治、正人心为本。……公抚吴时,……兵燹久,民气凋,田莱荒芜,疮痏弥望,兼以各郡邑版籍亡失,旧规荡然,吏治放纷,弛不可理。公淬神殚精,创设条教,抉剔弊源,两年之间,奸蠹敛手,闾左苏息,……何其伟也。……公以刚健笃实之德,兼察迩见远之才,而又权之以人情,参之以时变,故坐可言者起可行。”(注:《抚吴公牍》,沈葆桢序。)同时,沈葆桢力荐丁日昌继任福州船政大臣。李鸿章写信给沈葆桢说:“船政不得已而求助雨帅,……来示以雨帅为丛镝所集,甘为分谤,足征卓识毅力。”(注: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5,第29页。)在日本武装侵略台湾之后,沈葆桢、丁日昌与李鸿章等极力主张购买铁甲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注:《左宗棠未刊书牍》,第178页。)在这一方面,他们也是志同道合者。 十一、李凤苞。李凤苞,字海客,号丹崖。江苏省崇明县(今属上海市)人。比丁日昌小11岁。出身秀才。(注:俞樾:《春在堂杂文》4编4,第30页。)同治初年,江苏省奉部文绘舆图,崇明县图由李凤苞绘制,殊精确。(注:曹炳麟等:《崇明县志》(民国),卷11,第47页)江苏省中设舆图局,即以李凤苞管其事。巡抚丁日昌尤倚重之。七年,丁日昌将李凤苞推荐给两江总督曾国藩,建议派李凤苞随容闳前往外国考察。(注:《抚吴公牍》,卷13,第8页。)曾国藩表示同意。(注:《曾国藩全集》、《书信》9,第6642页。)后又派李凤苞到上海机器局协助翻译、绘图诸事。(注:《曾国藩全集》、《书信》10,第7362页。)光绪元年,丁日昌招李凤苞一起进京,推荐他出使外国。“资以赀为道员。”(注:《清史稿》第41册,第12484页。)丁日昌任福州船政大臣,以李凤苞总理考工之事,事无巨细悉以属之。二年,丁日昌推荐李凤苞为闽厂学生出洋学习监督,并筹办铁甲舰等军火。(注:《李文忠公奏稿》,卷26,第20页。)三年,李凤苞先后到了法国、英国。四年,署理驻德大臣。五年,以记名海关道实授驻德大臣。七年,兼充出使奥地利、意大利、荷兰大臣。十年,署理驻法大臣。在德国订造“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济远”钢甲快船,(注:《李文忠公奏稿》,卷55,第4页。)协助丁日昌、李鸿章等,对中国海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凤苞还曾为丁日昌编辑印刷了《百兰山馆政书》14卷。 关于丁日昌的社会关系,其最重要者罗列了11人,王韬、容闳是他的智囊,李凤苞、黄达泉是他的得力助手,郭嵩焘、沈荷桢是他的志同道合者,翁同和、潘祖荫是在中央政府帮他说话的人,曾国藩、李鸿章则是提拔、支持他的人,没有这一系列的重要社会关系,丁日昌要完成他的洋务事业,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