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毓辉还曾作《论泰西善堂》,主张仿西法,设善堂,实行社会救济。他说:“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未通商之前,大布衣被苍生,业此为生者何可数计。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帆船亦为绝大生业,当其盛时,北至天津、牛庄,南至八闽、百粤,凡舵工水手恃以养赡家口者尤多。自轮船入华,而帆船之失业日众,帆橹之影几叹无矣!近来中国贫民之多,职是之故。”“为今之计,非仿西法以设善堂不足安流民而归久远。”他认为西方善堂法良意美,很值得中国当道学习。方法是建立善堂,收留鳏、寡、孤、独及其他难民,“教工艺,严部勒,洁居室,别勤惰”。其中,所谓教工艺,则男女不同,针对不同对象教给不同技能。男如做鞋、理破布、制木器、铜器等;聪明者教以印书、绘画、制造、织造之细工;粗愚者,教以农工、种茶、种谷、垦地、肥地、兴修水利等;女工,则教以纺线织布,刺绣缝衣,甚至读书识字、烹饪等,让他们掌握谋生技能,尽量自食其力。他还身体力行,奔走呼号,曾与江、浙、闽、粤有关人士筹办直赈义捐,还参与倡设李鸿章批准的天津广仁善堂,办义学、施医、施药、施棺,且收养无业小童,教以工艺,织有藤器,刻有善书出售。他还奉劝世人,“窃观各省富绅积财以贻子孙,不三代而尽散。何妨仿设善堂,收养万人,立德立功,名垂不朽乎?”(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554-555页;第529—531页。)表达了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抚恤贫孤的善良社会愿望。而且这种积财不如积德的劝导,还是富有劝世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