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汉代的三老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吉书时 参加讨论

三老制度是汉代的一个特殊问题。它不仅对汉代的政治影响很大,而且性质与一般的官吏不同。它出现得很早,《汉旧议·补遗下》、《通典·职官二》、《汉官仪·卷下》等书,均称“三老五更三代所尊也”。但文献并未记载夏、商、周三老的具体活动,考古也未发掘出这方面的材料。从春秋开始,才有关于三老活动的具体记载,如《管子·度地》、《墨子·备城门》、《左传》、《史记·滑稽列传》、《通典·诸卿下》等书,都记载了春秋时期三老的具体活动。《通典》载:“孙卿在齐为三老,称祭酒。”孙卿曾为吴王阖庐治兵,阖庐元年为前514年,可知至少公元前六世纪初齐已有三老。《史记》载西门豹为魏文侯治邺时,曾惩治鱼肉乡民的三老。魏文侯元年为前446年,说明至少公元前五世纪魏已有三老。但三老作为一种制度盛行是在汉代,汉代不仅三老的地位很高,而且它的作用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
    汉代的三老共有四级:乡三老、县三老、郡三老、国三老。乡、县三老置于汉王二年(前205年),郡三老见于西汉末年,设置的具体年不详,国三老最早见于王莽居摄元年(公元6年)。“正月,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行大射礼于明堂,养三老五更,成礼而去。”(《汉书·王莽传上》)
    元朝初年,方回依据汉朝县界的大小推断,“假如县方百里,则为方十里者百,十亭一乡,则一乡(应为县)当有十乡,乡二(应为三)老当有十人,各掌一乡之教化。县三老者,其当掌县城中之教化,且兼掌十乡之事乎。”(《古今考》卷12)文献、碑文和地下发掘证实,方回的推断大体可靠。由此看来,当时乡、县三老的人数相当可观。
    汉推行三老制度,行养老礼,是为了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乡、县三老置时,楚汉战争正在进行,双方胜负未定,刘邦为了战胜项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置乡、县三老就是重要的一项。王若虚称赞班固的《汉书》全文记载新城三老董公说汉王之词,批评司马迁的《史记》记述得太简(《滹南遗老集·史记辨惑》),梁玉绳很赞赏王若虚对班固与司马迁的评论。同时他又在除秦社,更立汉社稷处,引用刘辰翁的话说:“《汉书》此处有复关中、除租税、置三老、举行能、赐酒肉等政,是兵间规模宏大收拾人心处。子长失之。”(《史记志疑·高祖本纪》)王氏、梁氏、刘氏对司马迁的批评既中肯,又切中要害。班固因为摸透了刘邦采取这些措施的用心,和这些措施对战胜项羽的重大作用,所以从置三老到三老的活动都有详尽记载。
    自封为天子的皇帝,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并“自为下说”,同样是为了收买人心,骗取臣民的拥戴。每举行养老礼时,“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后汉书·礼仪上》)。“行乡饮酒”是为了收买知识分子,使这些未来的官吏,忠于汉朝,为维护和巩固汉朝的统治制造舆论。养老礼并来给广大百姓带来实惠,这一点封建史家也不得不承认。王夫之就说:“养老之典,有本有标,……养老于庠,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标也;制民田里,教之树畜,免其从政,不饥不寒,而使得养其老,奉也。……明帝修三老五更之礼,养李躬、桓荣尽敬养之文,于时之天下,果使家给户饶遂其衣帛食肉以奉其父母乎?抑尚未也?民未给养而徒修其文,则固无以兴起孝弟而虚设此不情之仪节矣。虽然,文与质相辅以成者也;本与标相扶以茂者也。”(《读通鉴论》卷7,明帝)养老礼虽然是虚伪的,但从“文与质相辅以成”,“本与标相扶以茂”,说明作为上层建筑的养老之礼,对巩固汉朝的统治,确实起过重要作用。
    三老的职务是掌教化,教化就是造舆论搞宣传,通过三老对臣民进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后汉书·志二十八》)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巩固汉政权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三老不仅掌教化,甚至“受田器”的工作也让他们去做。汉武帝末年,推行赵过的代田法时,“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汉书·食货志上》)里父老参与受田器,是因为他们会种田,三老参与受田器,是借用他们的崇高地位,提高人们对受田器的重视。三老的职务是掌教化,但他们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教化的范畴。
    三老中能人很多,它们为汉朝的建立与巩固,立过汗马功劳。顾炎武称:“当日为三老者,多忠信老成之士也。”(《日知录集释·政事乡亭之职》)吕思勉先生说:“汉世三老,体制甚尊,其人亦多才智。”(《秦汉史》第十八章第三节官制)的确如此,下面以乡三老董公、县三老茂、郡三老王閎等人为例,略加说明。
    楚汉战争爆发不久,项羽杀死义帝,新城三老董公敏锐地感到此事可利用,于是他遮说汉王:三军素服,为义帝发丧,动员诸侯及百姓,讨伐项羽。楚汉战争开始时,很难说明哪方正义,哪方不义,项羽挟持义帝,又是霸主,在舆论上军事上都占据优势。自刘邦接受董公的建议,以“杀主背义”为罪名,率诸侯征讨项羽,舆论便发生了有利于刘邦的变化。接着,军事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顾炎武称:“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为义帝发丧,而遂以收天下。”(《日知录集释·政事》)刘邦于汉王二年三月为义帝发丧,四月田横起兵反项羽,立田广为齐王,迫使项羽东西两面作战。
    董公的建议,使刘邦在政治上占据主动,把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变成“讨逆”战争。项羽杀义帝是在汉王二年十月,到三月,刘邦的谋士们均没有提过这种建议,当董公提出来时,刘邦很为赞赏,高兴地说:“善!非夫子无所闻。”(《汉书·高帝纪》)由于董公的建议至关重要,所以许多史学家很为重视。方回在评论这一建议时指出:“天下之大,未有一人能建大义如三老董公者,其遮说之辞……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皆不能建此说何也?人才隐而在下,岂可少乎?”(《古今考》卷13)王若虚高度地评价“殊切于义理”(《滹南遗老集·史记辨惑》)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引用了王若虚这句话。李贽评论此事时,加了“正法”两字的批语(《藏书》卷2)。这些都充分肯定了董公建议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政权的重大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