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汉代的三老(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吉书时 参加讨论

东汉的赐民爵,次数与级数都超过西汉,我们对《后汉书》中所记各帝赐民爵的材料统计了一下,普遍赐爵在五十级以上,在赐民爵的同时,对三老加赐爵约十五级,如此繁多的赐爵,我们不必一一列举,仅举二例:如明帝永平三年:“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后汉书·明帝纪》)。又如章帝建初三年:“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栗人五斛”(《后汉书·章帝纪》)。
    每次赐爵的范围与级数,大抵相同。在赐民爵与救济鳏、寡、孤、独、笃癃、贫者的同时,赐三老爵而不赐乡、县其他官吏爵位,这说明东汉的皇帝同样视三老与民同伍,而不是一般的官吏。但三老又不是普通的民,作为民间代表承担地方政府职务的人,所以赐爵比一般人多,一般的人赐二级,它赐三级。通过提高三老爵级数的办法,抬高它的社会地位,使它更好地“帅众为善”。
    第二、史家也未把三老视为一般的官吏。司马迁谈到汉武帝算缗钱时说:“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以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史记·平准书》)。各家对这句话的解释虽然不同,但都认为三老非吏。《史记集解》引如淳注曰:“非吏而得与吏比者,官谓三老,北边骑士也”(同上书)。这句话是说,三老与北边骑士都不是吏,但与吏一样享有减算缗钱的优待。师古曰:“比例也,身非为吏之例,非为三老,非为边骑士,而有轺车皆令出一算。”(《汉书·食货志下》)按师古的解释,吏、三老、北边骑士,轺车都不出算钱。这种解释虽与《史记》原意不同,但可以看出,师古也认为三老和吏是两类人,三老不是吏。李慈铭针对师古的注说:“《史记集解》引如淳注曰:非吏而得与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也,似较此注为晰”(《汉书札记·食货志第四下》),李慈铭更清楚地指出三老不是吏。
    宋朝徐天麟编的《西汉会要》与《东汉会要》,都把三老放在民政类,不放在职官类,说明他认为三老与一般官吏不同,具有民间代表性质。元初方回续《古今考》指出;“乡有三老,三老在佐史、有侠上者,以德齿表率其乡,非吏也。”这个论断,是在对三老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可信的。
    瞿蜕园先生为解释《历代职官表》写的《历代职官简释》根据“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的规定指出:“是乡官亦自有其首脑,与县官各自成一系统,而县令则总其成而已。”瞿先生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三老非吏,但他指出三老与县官不同,是自成体系。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中指出:“两汉三老,在政治上,名称是吏,实际又不纯属于吏,当时功令,称为非吏比者,最为确当。”陈先生提出三老在名称上是吏,实际又不纯属于吏,又说“称为非吏比者,最为确当”,即三老不是吏。这种看法,正是三老双重身分的真实反映。
    第三、农民也不把三老视为一般的官吏。秦末农民起义军攻占陈后,陈胜“召三老豪杰”计事,而三老豪杰皆称赞陈胜是“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这说明陈胜未把三老视为秦的一般官吏,而三老也未把自己视为秦的一般官吏,所以能站在起义军一边。西汉末年,有两支大的农民起义军,一支起于山东,一支起于南方,起于山东的起义军领袖“自号三老”,这又说明农民不把三老视为一般官吏。史称樊崇领导的起义军“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其中最尊者号三老”,相互“称曰巨人”。当起义军发展壮大以后,“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后汉书·刘盆子传》)。南方的农民起义军刘玄称帝后,立即“以族父良为国三老”(《后汉书·刘玄传》)。另外一支叫城头子路的起义军,它的领袖是爰曾和刘诩,“曾自称都从事,诩称校三老”(《后汉书·任光传》),子路是爰曾的字,因起兵于卢城头,所以“号其兵为城头子路”。
    对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称三老,古代史家有不同的解释,师古的解释是“言不为大号”(《汉书·王莽传下》注)。胡三省以樊崇起义军壮大后攻长安,立刘盆子为理由,不同意师古的看法,他说:“非其初不为大号也”。他的看法是:“余谓三老、从事、卒史皆郡县吏也,崇等起于民伍,所识止此耳。”(《资治通鉴·汉纪三十》注)胡氏认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称“三老”是见识所限,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农民起义军所识并不止此,当赤眉军欲立帝时,“崇等议曰:‘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后汉书·刘盆子传》)签上所写“上将军”三字,分明是樊崇的意见,怎么能说他们只知道三老等小吏呢?这种解释,是对农民起义军的污辱。
    现代史家对此尚未作出明确的解释,一般认为是农民起义组织原始、淳朴的表现。其实并非如此,农民起义军领袖称三老,说明三老的声誉高于其他官吏,是民间代表。樊崇等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广大农民反抗王莽统治的代表,所以他们宁愿放弃“高贵”的称号,而取民间代表的称号,便自号三老。
    第四、三老产生的办法和条件也说明它不是一般的官吏。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这里既规定了乡三老产生的办法,又规定了产生的条件,条件分政治和年龄两方面,就年龄来说,规定必须在五十岁以上才有资格作为三老的人选。汉朝的一般官吏,从丞相到啬夫,都没有年龄的限制。而三老却限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年龄之内,这就使它具有了代表性。文帝时进一步规定:“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汉书·文帝纪》),即三老除政治条件和年龄条件外,还加了一条按人口比例产生,这就使它更具有代表性,每个三老都必须代表一定地区一定的民户。
    刘邦置三老,提出“举民”二字,民是指一定地域的百姓,举是选举,“举民”实际就是民间选举。在楚汉战争时,刘邦新得到的大片地区,吏制不可能马上健全,客观条件也只有让百姓选举。成帝的外曾祖父王翁孺曾为乡三老,王翁孺原是武帝的绣衣御史,因逮捕“盗贼”不力,被免职,又因与东平陵终氏为怨,徙于“魏郡元城委栗里为三老”。王翁孺免职后迁徙到新的地方为三老,这样的三老不大可能是政府委任的,很可能是民选的。刘秀的外祖父樊重,为解决外孙何氏兄弟争财矛盾,“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后汉书·樊宏传》),樊重为三老,显然是民选的。吕思勉先生曾提出:“乡亭之吏本出于民间之自相推择者”(《秦汉史·秦汉政治制度》)。当然,说民选并不是一点官府的意见也没有,有的三老就是官吏推举的,如秦彭为山阳太守时,把“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后汉书·秦彭传》)。举“有遵奉教化者”为三老,一方面是三老职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使百姓能够接受,这说明即使在官吏荐举的情况下民选的因素仍在起作用。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三老的身分很特殊,不同于一般官吏,确实具有民间代表的性质。然而,三老又是名符其实的乡官,乡官三职,以它为首。
    综上所述,三老是汉代政治中的重要因素,它为两汉的建立和巩固作出过贡献。终汉一代,它一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三老的双重性质,反映出某些历史变革的影子。汉代的统治者,把尊敬老人的习惯用于政权组织中,既加强了汉政权的统治职能,又掩盖了汉政权专制主义的实质,汉代帝祚久长,与三老制度的设置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它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