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的思想文化准备(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田海林 黄延敏 参加讨论

四抗战思想文化准备的历史检讨
    第一,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的思想文化准备具有如下特点:首先,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塘沽协定》签订后,日本情报机关发现“蒋介石阳表亲善,暗中仍作抗日准备”[2](p37)。对此,蒋介石指出:“日本人绝不允许我们有一点国防建设,我们哪个地方要准备去整顿,他们的兵舰就开到那一个地方来威胁、骚扰,使你无法着手”。因此,“我们整个国防应当特别的秘密”。[1](p98)他在日记中私下写道,“以和日掩护外交,以交通掩护军事,以实业掩护经济,以教育掩护国防,韬光养晦乃为国家唯一自处之道乎”[22](p151~152)。其次,“安内攘外”,矛盾交织。蒋介石身受内忧外患之夹击,既认为“今日救国方案,治本莫若于充实国力,治标莫急于清除共匪”;又认为“外患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23](p41)因此,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思想文化准备也一直处于“攘外”与“安内”的矛盾交织之中。再者,由虚到实、由部分到整体。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的思想文化准备是一个渐进过程:“济南惨案”后开始酝酿,“九一八事变”后循次启动,“华北事变”后全面展开。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的思想文化准备显见如下作用:首先,抗战教育,功效斐然。这期间的上述教育改革,虽说强化了其党化专制教育,但主要是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国民精神动员,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为日后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可靠的文化基础。山东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在抗战爆发后曾亲自组织游击队参加抗战,“许多学生也参加了队伍”,因此他感叹:“这也是十年爱国教育工夫显示出的结果。”[6](p318)其注重体育,增强了国民体质;广招理工实科学生,为抗战造就了大批专门人才;普及军训,增长了国民军事常识。其次,新生活运动,在明耻教战。于佑任指出:“抗日战争胜利是全国军民都以同仇敌忾牺牲奋斗的精神,前仆后继英勇抗击所致,”而“这种伟大民族精神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生活运动的影响”[16](p123)。“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石原莞尔认为“中国自实行新生活运动后,全国军民的精神振奋亦不可太低估”[24](p22)。蒋介石也自诩:“我们抗战到今天,所以能愈战愈强,实际上得力于七年来新生活运动推进的效果,确实不少。”[19](p182)另外,文艺宣传,激动种性。弘扬爱国卫族之道的文艺宣传,甚有利于唤醒国民同仇敌忾而共赴国难。
    第三,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的思想文化准备难逃历史局限:因南京国民政府混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轻重缓急,为应对内忧外患之夹击而固守“攘外必先安内”之道,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故其把有限的国力大量消耗在了内战“剿共”上,将抗战仅视为政府行为,不敢放手发动最广大的下层民众,以至于日后为这种准备的不足付出了血的代价。
    【参考文献】
    [1]秦孝仪。革命文献:第72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
    [2]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M].台北:中央日报出版社,1986.
    [3]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M].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1.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何思源。告山东全体学生书[N].山东教育月刊,1928.创刊号。
    [6]何兹全。一个诚实爱国的山东学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8]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一册[M].浙江省党史学会编印本。
    [9]欧阳雪梅。新生活运动与明耻教战[J].湘潭大学学报。1998,(3)。
    [10]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2[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
    [11]蒋介石。庐山训练集[M].新中国出版社,1947.
    [12]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二册[M].浙江省党史学会编印本。
    [13]黄季陆。革命文献:第53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
    [1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5]杨仲揆。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朱家骅传[M].台北: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
    [16]肖继宗。革命文献:第68辑[M].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75.
    [17]蒋梦麟。新生活运动之基本精神[J].新运导报。第121期。
    [18]吴秀霞。新生活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0届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田海林)。
    [19]董显光。蒋总统传[M].台北: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
    [20]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1]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陈诚私人回忆资料(1935~1944)(上)[J].民国档案,1987,(1)。
    [22]黄仁宇。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3]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资料通迅[J].1980,(5)。
    [24]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M].台北: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