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魏宦官的来源及其出身 鲜卑拓跋部自拓跋猗卢至拓跋什翼犍,是由原始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这时,部族间的战争非常频繁,掠夺俘虏和牲畜已成为经常的现象。如《魏书序记》所载:什翼犍大破高车,俘“获万口,马牛羊百余万头”;破刘卫辰又“俘获生口及马牛羊数十万头”。奴隶的使用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伴随着阶级的产生,社会公权利也随之出观。拓跋猗卢以援助刘琨之功,西晋政权封他做代王,“备置官属”,卫雄和姬澹“俱为左右辅相”(《魏书·卫操传》),从前“无囵圄考讯之法,诸犯罪者皆临时决遣”,到这时候,“乃峻刑法,每以军令从事。民乘宽政,多以违令得罪,死者以万计”(《魏书·刑罚志》)刑罚之残酷,有时可以把整个部落全都杀光。这些公权力的出现,说明出身於氏族的官吏,已经掌握了公共权力,成为社会机关,高踞於社会之上,而这种强制力量已经和一般人民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了。就在这个时候,部落联盟的首长开始向国王转化,奴隶制国家正式形成。什翼犍以后,奴隶制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从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世对外用兵,得到大量俘虏,并用俘虏从事各种生产的或非生产的劳动,就可以得到证明。但是和侵入中原同时,受到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影响,逐步向封建社会转化。北魏初年的社会,奴隶制和封建制两种生产方式同时并存,到孝文改制时期,才基本上扬弃了奴隶制,完成了封建化。 宦官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拓跋族进入中原以前是否使用了宦官已不可考。根据文献记载,进入中原后确实在使用宦官了。当时宦官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 第一种是俘虏,在战争中,战败者的壮年男子往往遭到杀戮,没有抵抗能力者往往夷为奴隶,幼童往往遭到阉割,没入宫禁。段霸、赵黑、孙小都是属於这个类型。《魏书·阄官传》云:“段霸雁门原平人,父乾慕容垂广武令,太祖初遣骑略地至雁门、霸年幼见执,因被宫刑。”“赵黑字文静,初名海,本凉州隶户,自云其先河内温人也,五世祖术,晋末为平远将军西夷校尉,因居酒泉安弥县,海生而凉州平,没入为阉人”。“孙小字茂翘,咸阳石安人,父瓒姚泓安定护军,为赫连勃勃所侵,人怀危惧,亡奔者相属,瓒独率众拒守见杀,小没入宫刑”。在这几条当中,赵黑的例子值得注意,他没入为阉人,而称为凉州隶户,隶户身分的取得,是和他没为阉人同时,隶户即奴隶的别名。 第二种是罪人的家属。拓跋焘神年间,司徒崔浩制定律令,“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已下腐刑,女子没县官”(《魏书·刑罚志》)。这是魏律关於宫刑的明文规定,重罪犯人家属幼童要受连坐的宫刑。《阉官传》中,这种例子较多。其中多数因为父亲犯罪连坐,有的因为宗人犯罪连坐(如杨范),还有的因为外祖犯罪,连累父亲,己身也因之连坐(如封津)。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北魏刑罚的残酷。 第三种是自愿充当宦官的,东汉时期宦官势力强大,有的人“腐身熏子,以自衒达”。在《魏书》中尚无此种记载,只有仇洛齐“生而非男”,又给仇家作养子,仇家外甥卢鲁元有宠於拓跋焘,卢鲁元把他推荐到宫廷当宦官,这是仅见的一例。 综上所述,北魏一朝宦官的来源主要是俘虏和罪人的家属,自愿充当宦官的是一种例外,宦官的身分应该定为奴隶。 北魏的宦官当中显然以汉人为最多,但也有一些胡人。《魏书》有明文记载的,如苻承祖为略阳氐人,王遇为冯翊李润镇羌;无明文记载的,如仇洛齐养祖“仇嶷始出冯翊重泉,嶷石虎末徙邺南枋头,仕慕容为乌丸护军”,应该肯定为随同符洪东徙枋头的氐族;段霸家世北边,父亲又在慕容垂手下作县官,应该出身於徒河鲜卑,由此看来,北魏的宦官有汉人,氐人,羌人,徒河鲜卑人,等等。 他们的籍贯,计出身於河北者九人:仇洛齐(中山人)、成轨(上谷居庸人)、剧鹏(高阳人)、王质(高阳易人)、李坚(高阳易人)、杨范(长乐广宗人)、王温(赵郡栾城人)、平季(燕国蓟人)、封津(渤海脩人)。山东者二人:刘腾(平原城民)、刘思逸(平原人)。山西一人:段霸(雁门原平人)。河南一人:张宗之(河南巩人)。陕西三人:孙小(咸阳石安人)、王遇(冯翊李润镇羌)、苻承祖(略阳氐人)。甘肃五人:张祐(安定石唐人)、抱嶷(安定石唐人)、王琚(高平人)、贾粲(洒泉人)、赵黑(凉州隶户)。籍贯不详者四人:宗爱、秦松、白整、孟鸾。出身于关东者计有十三人,关西仅有八人。关东十三人中河北又占了九人之多。这种关东多,关西少,以及河北出身占绝对多数的情形,在北魏大族当中也存在着同样现象。因为他们多为俘虏或罪人家属,所以他们的家世并不一定出自寒门。其中,有的出自太守县令的家世,如张祐“父成,扶风太守”,刘思逸“父直,武邑太守”,平季“祖济,武威太守”,段霸“父乾,慕容垂广武令”,王混“父翼,高邑令”;有的出自镇将护军的家庭,如封津“祖羽,真君中,为薄骨律镇将”,仇洛齐养祖仇款“仕慕容垂为乌丸护军”,孙小“父瓒为姚泓安定护军”;也有的出自少数民族的酋长家庭,如王遇的家族“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晋世已来,恒为渠长”。这些人原为当时社会的上层分子,但是总的说来,宦官多半出身寒贱,因此经常假冒籍贯,伪造谱牒。赵黑“本凉州隶户”,但“自云其生河内温人也,五世祖术晋末为平远将军西夷校尉,因居酒泉安弥县”;抱嶷“自言其先姓杞,汉灵帝时杞匡为安定太守,董卓时惧诛,由是易氏”;贾粲是权臣元义的党羽,得势以后,“自云本出武威魏太尉文和(贾诩)之后”,这也是南北朝寒人庶族的常态。由于出身阶层的不同,他们所受的教养也很有差别。如剧鹏“粗览经史,闲晓官事”;王质“颇解书学”;贾粲“颇涉书记”;而刘腾则“幼充宫役,手不解书,裁知署名而已”。 关于宦官出身的种族、籍贯、家世、教养,能够考察出来的就有这些。可以注意的是宦官当中没有拓跋族人。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呢?还是拓跋族根本不当宦官呢?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代中国“公族无宫刑,不翦其类也”(《礼记·文王世子》),拓跋族,大概也有这种惯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