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跃进”运动的国际背景(2)
当中苏两国力图走出“斯大林模式”的时候,正值中苏两党之间的关系晴转多云之时,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的国内国际政策多有微词,但为了照顾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坚持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而苏联共产党则通过赫鲁晓夫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指手划脚并且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逼中国就范,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愈来愈感觉到从苏联的阴影中走出去的必要性。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直言不讳的说:“中国人当奴隶当惯了,似乎还要当下去,盲目屈服于那时苏联的精神压力。马克思主义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待人。”[(21)]当赫鲁晓夫们的指责涉及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时,毛泽东同志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他表示:“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三件,赫鲁晓夫们是反对的,或者是怀疑的。我看他们是处于被动了;我们非常主动,你看如何?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22)]这里表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是与苏联比较的产物,赫鲁晓夫越反对,只能说明他们的被动,而我们则要坚持到底。 三 分析“大跃进”的国际背景主要应从东西对峙的这种格局着眼,除此以外,50年代那种“东风压倒西风”的国际政治主流也是“大跃进”勃发的理想土壤。 从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越来越有利: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为实现印度支那和平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1955年亚非会议的成功有助于亚非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团结,推动了亚非各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主权和领士完整的正义斗争,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1956年,由于苏共20大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一个时期内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内一定程度的混乱,但是,亚、非、拉三大洲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整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从殖民者的枷锁中解放出来,1960年的一年中,即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正预示着敌人在一天天烂下去,而我们在一天天好起来。在1957年11月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会议上,毛泽东在他的发言中列举了十个例子来证明现在的世界“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国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伊士运河事件,苏联成功地发射两颗人造卫星,英国退出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殖民地,法国退出叙利亚、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等等。将这些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事与苏联的建设成就联系起来,毛泽东从中受到了很大鼓舞,革命的现实主义--急欲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的现状,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美好向往终于碰撞在一起,并且激起了冲天的巨浪“大跃进”。 注释: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23页。 ②《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第249页,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 ③参见《光辉的三十五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④参见《关于我国在15年后赶上和超过英国工业水平的资料》,见《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教学参考资料》,第3卷上册,杭州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编。 ⑤⑨(18)(19)(2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0、141、320、344、473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⑥(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51、387~39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⑩(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22、635页。 ⑦(15)(21)李锐:《“大跃进”亲历记》,第119、175、173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⑧(16)(17)吴冷西:《忆毛主席》,第9、10、4页,新华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13)《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第550页。 (14)柯庆施:《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转引自李锐:《“大跃进”亲历记》,第53页。 (22)李锐:《庐山会议实录》第22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