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孙中山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构想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档案》 王业兴 参加讨论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在遭到外力的压迫与挑战之后才开始的。从“师夷长技”的主张,到洋务运动的实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议会政治的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无不折射出先进的中国人那开放的思维中对在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呼唤。回眸近代化在中国近代80年的嬗变,可以将它的轨迹简单地描述为:技术层次--思想层次--政治层次--文化层次。〔1 〕但中国的近代化究竟怎样才能实现,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追求祖国富强的一代代志士仁人。当20世纪之初,中华民国成立后,无数革命党人被这一度成功的政治近代化所陶醉。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今后的主要任务便是进行经济建设,以经济近代化来巩固已成功了的政治近代化。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怎么搞,这是摆在中华民国领袖们面前的一大课题。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20世纪初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与晚清后十年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近代化的新政有关,更与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选择联系在一起。
    一孙中山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
    孙中山构造的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国民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二是改良农业,振兴实业,以实现近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三是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为经济近代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1.孙中山在考察了欧美国家的情况后,认识到欧美经济上的近代化,“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2〕在最早完成近代化的英国, “贫民无田可耕,都靠做工糊口,工业却全归资本家所握,工厂偶然停歇,贫民立时饥饿,”〔3〕经济近代化的成功, 使“英国的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但“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4〕在深入的思考与不断的探索中, 孙中山极力地寻求着实现经济近代化的理想模式,主张“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5〕在中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 解决不了中国的社会问题。〔6〕不能使中国走上经济近代化之路。
    中国的经济近代化要想不重蹈西方文明的“善果尽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7〕的覆辙,须根据自己的国情, 选择适合本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模式。孙中山主张在大力发展国营经济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与发展。其一,主张“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悉当归国家经营”;〔8〕其二,“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 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9〕其三,强调工人对国营经济的管理权, “铁路、矿山、森林、水利,及其它大规模之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机关管理之,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对于孙中山这些有关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毛泽东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认为孙中山提出的以国营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要“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一重要原则,“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的方针。”〔10〕其四,经济落后的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行,需在大力发展国营经济的同时,应实行多种经济的发展。孙中山提出了这样的设想:(一)、兴办合作经济,使“将来中国之实业,建设于合作的基础之上。”〔11〕这种合作经济,可在行业内进行,如可以举办冶铸业的生产合作组织,亦可跨行业联网,可由工农联合组织消费合作社,以减少“商家的中饱,”让工农从经济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二)、保护私人经济的发展。“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12〕作为国家存在的一种经济成份,私人经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得以发展,个人财富日增。与此同时,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国家应向私人资本直接征税,“用这种财富来把运输和交通收归公有,以改良工人的教育、卫生和工厂的设备,来增加社会上的生产力,”〔13〕推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经济近代化的进行,不仅要根据本国的国情, 选择合适的经济结构,还应以一定的速度为发展目标,以推进经济的向前发展。孙中山在构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模式时,把振兴实业,作为“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存亡之关键”;〔14〕把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农业近代化的前提。
    孙中山以经济生活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为尺度,把振兴实业发展近代化的大生产,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提出“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由发展也。其次则注重于移民、垦荒,冶铁、炼钢。盖农、矿二业,实为其它种种事业之母也。农、矿一兴,则凡百事业由之兴矣。且钢铁者,实为一切实业之体质也。凡观一国之实业发达与否,观其钢铁生产之多少可知也。”〔15〕孙中山认为,“机器者实为近代工业之树,而矿业者又为工业之根。如无矿业,则机器无从成立;如无机器,则近代工业之足以转移人类经济之状况者,亦无从发达。”〔16〕因此,不“振兴工业,用机器来生产,”就不可能有“很大的新财源。”〔17〕怎样才能使经济近代化早日实现,孙中山主张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推进经济的发展,他计划十年二十年斗争之后,“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18〕十年之内并驾欧美。〔19〕显然,要达到这目标,需要高速度去发展经济,一方面是一种超越国情,脱离实际的空想,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孙中山对早日实现经济近代化的渴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