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孙中山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构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档案》 王业兴 参加讨论

为使经济能得到高速发展,孙中山提出了交通运输和各种工业计划。其一,公路和铁路建设。他计划修建10万英里(16万公里)的铁路,以中央、西北、东北、西南、高原、东南等六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他还计划修建碎石公路100万英里, 平均每个县修路250英里。其二,港口建设。他设想要在北方、东方、 南方建造三大国际海港。其三,水利建设,治理好长江、黄河、淮河、运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孙中山提出要用长江、黄河的水力发电,使之服务于近代化建设。其四,工业建设。对于粮食工业,孙中山提出设立农器制造厂,并对食物的加工、贮藏、运输、保存、分配及输出等,都使用机械与技术,建立起一套近代化的粮食工业体系。在纺织工业方面,以近代的技术和新式设备,发展蚕丝、麻布、棉纺、毛、皮等工业,不仅要在产棉区设立大型的纺织工厂,而且要建立起毛、皮货物的国际市场。在建筑工业方面,不仅要以近代的新技术指导设立建筑材料厂,而且进一步提出了要设立电工场、煤气工场、蒸汽工场等。在钢铁、煤炭、石油等工业领域,孙中山都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主张在这些关键性的领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这些经济近代化的构想,反映了孙中山力图通过公路、铁路、港口、内河的交通,把沿海和内地、工业区和农业区、重要原料产地和工业城市、边疆和国家政治经济重心联结起来,并在中国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近代化工业体系。
    为实现经济近代化的主张,孙中山曾到处视察、演讲。1913年,他亲自到日本考察工业建设情况,学习日本的建设经验。1912-1913年先后作过58次演讲,号召万众一心,共图建设大业。他在上海建立铁路公司,并担任铁路协会名誉会长、中华实业银行名誉董事、永年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随后,还举办全国铁路,并表示要在10年之内,修筑铁路20万里,使中国融入世界近代化的大潮,成为“全球第一强国”。
    孙中山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精心构建,和他让权后到全国各地有关振兴实业的一次次演讲,以及辛亥革命后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民族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20〕于是,许多旨在发展实业的经济团体和协会,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使人们感受到了那浓烈的经济近代化气息。如1912年及1913年先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经济协会、同仁民生实业会等。此外,在安徽、江苏、西北等地还设有实业协会,黑龙江建立实业总会。这些实业团体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全国出现了一个振兴实业的经济近代化热潮。
    这一时期,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1912-1914年间,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新建丝厂达12家,资本额为312万元。 面粉工厂在1912-1913年间新增14家,资本额为159.1万元。 重工业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1911-1913年新设立的机器工厂达11家,投资11万元。汉冶萍公司从1914年开始,先后兴建了大冶铁厂等6个钢铁厂。1916 年成立了龙关铁矿公司,资本500万两白银。金融业的发展也与之适应, 1912年新设银行5家,资本达36254919元。〔21〕到1913 年全国共有银行15家,资本1.1亿元。随着实业的振兴, 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型企业不断增多,1912年资本达百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就有25家。振兴实业的热潮推动了工业近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前,上海丝织业中“用木机、铁机以制造绸货”的一批工场手工业,迅速转化为近代化的机器工业,“至民国四年,物华厂装置电力织机,出品精良,营业大振,于是继之者如雨后春笋。”〔22〕
    通过实业团体和协会来促进工业近代化,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只是实现经济近代化的一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近代化的关键是农业问题。孙中山构建的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中,把解放农民作为农业近代化的前提,把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作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关键。
    其一,解放农民。孙中山分析道“农民耕田所得的粮食,”“多数归地主,所以农民便不高兴去耕田,许多田地便渐成荒芜。”〔23〕因此,实行“耕者有其田,”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剥削,解除农民痛苦,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第一件事便留心到农民,便是要救济这种农民的痛苦,要把农民的地位抬高。”〔24〕对于“农民之缺乏资本至于高利贷以负债终身者,国家为之筹设调剂机关,如农民银行等,供其匮乏,然后农民得享人生应有之乐。”〔25〕其二,实现农业机械化。孙中山指出“如果用机器来耕田,生产上至少可以多加一倍,费用可减轻十倍或百倍。”“用机器抽水,把低地的水抽到高地,高地有水灌溉,便可以开辟来耕种。”〔26〕使粮食生产大大提高。其三,改良品种。孙中山提出,改换种植的品种,经常将相同品种易地种植,这样“土壤可以交替休息,生产力便可以增加。而种子落在新土壤,生于新空气,强壮必加,结实必夥。”〔27〕其四,科学制肥。提高农业产量,推进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农业发展,解决好肥料问题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孙中山认为,要“研究科学,用化学的方法来制造肥料,”用“机器电力来制造肥料,”以增加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28〕孙中山主张以新式的生产社会化农业取代传统的农业,以农业机械化代替牛耕的手工操作,以实现中国农业的近代化。
    3、以国家的积极干预来加速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对于专制类型的国度,还是对于民主类型的国度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使在许多西方国家,也无不是在国家政权的推动下实现资本主义化的,对于后起的近代化国家来说,国家政权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正如一位西方学者说的:“政治权威通常是一种必要的力量,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过程,而且还能起强有力的促进作用。”〔29〕其实,这一道理,在近代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如郑观应、梁启超、张謇等人中,早就形成了共识。尽管认识超前,但开始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化实践都命运不佳,有人这样分析“中国最初几个周期现代化的失败,首先是国家的失败,一种政治上的失败,”近代中国的“经济落后,政治松散和国际依赖的状况,决定了任何民众社会(即使它比当时的中国社会更富活力),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3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