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使融资渠道多样化。孙中山把实现经济近代化作为强国之梦,从他以10年时间修建20万里铁路的计划,到造出三大国际港口(北方、东方、南方)的规划,无不反映出他对在中国早日实现经济近代化的梦寐以求。但经济的发展仅以高速度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近代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围绕孙中山的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了中央、商业、海外汇业、兴农、农业、殖边、惠工、储蓄、庶民银行则例,这对于活跃金融市场、扶助农工商实业起了促进作用。孙中山让权后,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劝业、农工、农商银行条例和章程,“以通融资财,振兴农工业为宗旨。”为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合理地利用外资也被提上了日程。《矿业条例》中规定“凡与中华民国有约之外国人民得与中华民国人民合股取得矿业权,但必须遵守本条例及其他关系诸法律,外国人民所占股分不得逾全股分十分之五。”在《保护华侨投资实业之通令》中规定,侨民回国投资兴办实业,可“从优待遇”。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使企业大增,1912-1919年间新设侨资企业就达1042家,这无疑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是一个大的促进。〔35〕 中国争取近代化的历程是艰辛的,无论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模式构建的多么宏伟,无论经济法规订立的多么完善,如果在实际中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那一幅幅蓝图,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以发展实业、振兴商务为“富国之本”,以“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梁启超语),用人的近代化推进整个国家的近代化,孙中山构建的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方可真正实现。 注释: 〔1〕王业兴《近代化在中国的嬗变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 〔2〕〔12〕〔14〕〔16〕〔19〕《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32、 253、248、289、227页。 〔3〕〔4〕〔7〕《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8、327、327-328页。 〔5〕〔11〕〔18〕〔31〕《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23、492 、533、520页。 〔6〕《宋庆龄选集》第371页。 〔8〕〔15〕《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35、134页。 〔9〕〔13〕〔17〕〔23〕〔25〕〔26〕〔27〕〔28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0、368、391、400、120-121、400、401-403页。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8-639页。 〔20〕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第862页。 〔21〕吴承禧《中国银行》第7页。 〔2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689页。 〔24〕《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464页。 〔29〕帕森斯《现代化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第98页。 〔30 〕白吉尔《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周期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842-1949)。 〔32〕(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第134页。 〔33〕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34〕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12页。 〔35 〕虞和平《民国初年经济法制建设述评》, 《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46-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