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二十世纪初趋新社群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西社会科学》 刘增合 参加讨论

二、益新民智与鼓化文明:国民性问题的视界
    在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化,西学逐渐移入中国,西方人伦、风俗和价值观念强烈地刺激着国民人格道德现状,凸现在国人面前的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消极落后成分,即所谓“国性”、“国民性”、“国民劣根性”。趋新人士更是以敏感的心灵咀嚼着、体验着民族心灵创伤的苦痛。基于此,世纪初年崛起的趋新社群,皆以开民智、鼓文明、进民德、健体魄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切入点,将主奴根性、旁观冷漠、狭隘散漫、自欺欺人、虚伪圆滑等国民性弱点一一曝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批判是一种扬弃,也是转换传统的必要步骤,趋新社群竞相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表达了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1903年福州益闻社周年纪念庆典时,来宾的赠联,表达了传播新知、开通风气、启迪民智、进化民德的宏大愿望:“集全地球言论思想,益新学界智慧见闻”,“中外采见闻辍读宁无经世志,宾朋罗杂沓纵谈同具感时心”,“开震旦普通风气,鼓文明进行潮流”〔6〕。
    20世纪初叶的趋新社群因其功能性差异,对国民性的视界也就各不相同,其视点或以青少年学子为主要对象,开新知,育新人是其致力拓展的方向;或“以灌输文明思想,开通下等社会为目的”〔7〕, 将各阶层民众纳入其教化宣传的对象;有的则更进一步全力从事改造国民性工作,他们对中国“一则曰老成,再则曰持重,以酿成腐败之世界”持有痛切的感触,因而主张由朴实、劳动着手,养成尚武锐进之精神,〔8〕并以“改造教育,发达人才”为宗旨,“提倡国民独立之精神, 结集合群之诣力,推演进化高尚之思想”,“目的在文明普及,务使学界男女青年各具完全国民之资格”。〔9〕
    (一)适应学战时代的需要,兴学育人,转换国民的知识结构
    封建科举制度、传统教育机制是禁锢民智,摧残民力,滋愚滋弱的重要病根,它只能“禁锢士人之心思才力”,“败坏天下之人才”〔10〕,“汩其性灵,虚费时日,率天下而入于无用之地,坠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破坏人才,国随贫弱”〔11〕,就国民知识结构的养成来说,中国训蒙旧法“始入塾,先念百家姓、三字经、弟子等书,次大学、次中庸、次论孟、次诗经、次书经、次易经、次札记、次左传、四书五经读毕,问其如何讲解,茫然不知也……问中外之大势,家国之情形,则懵然不晓也;问以天文地理之事,亚欧非澳之名,漠然谟知所对也,如此教法,又何怪民智之不开乎”〔12〕。因而,趋新组织大都着力介入国民教育领域,以培养人才,为国奠基作为时务要旨,“世界当二十世纪初,由兵战尚战之时代,一变而为学战之时代。生乎此时,立于此国,入于此社会,人人为造就人才之人,即人人负造就人才之责”〔13〕,他们视教育为培育养成近代国民明进化之理,持国家观念,具权利思想的必由途径,并进而扭转民众委靡、国势颓败的局面。在趋新势力中,不仅专门的教育组织专注于学堂教育的推进,其他类型的组织也将国民教育训导列为其重要的活动。当时许多地方成立了游学会,依靠民间力量沟通海外联系,推进留学教育发展潮流。
    (二)涉足和创立传媒机构,推进阅报读书活动的开展1904年前,江苏、江西、广东、福建、四川、浙江等省的趋新势力,或设立出版机构,开办印书局,或组织阅书看报场所,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类似这种形式的读书机构,1904 年前, 在全国主要的省份已达116处〔14〕。这种以传媒育民的实践,其主旨在于开导国民, 感化国人,改造国民心理,最终达到“睿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使养成共和法制国民之资格”〔15〕的新民目标。
    (三)演说育民各种趋新社群组织皆将演说作为传播新知识,培育新国民的重要手段。其演说内容包括评说时政大事,鼓吹自立自强,推崇商务至上,鄙弃陈规陋习等,以达到“吾国民皆有科学之智识”的目标。在政治上,极力推崇民主共和,开创了中国民主思想传播的新阶段。上海中国教育会、济南教育研究公所、浙江嵊县的练习演说会、江西德育会、衢州江山演讲会等,都将演说作为唤起国民思想,开通下流社会,广开民智的主要形式。各组织举办演说的形式也异彩纷呈,或固定时间场所,每次更换主题,或事先排定主讲人,或临时聘请社会名流,或由来宾自由登台宣讲,或延请名望较著的新学名士及归国留学生做特别演说,关注时政热点,传达最新信息,布撒西学观念,因而听众往往多达数百。
    (四)开办科学研究机构,培育国民的近代科学意识江浙等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域,出现了综合普及型的科学研究会,并专门创设地学、医学、农学、蚕学、理化、算学、化学等专科性学会。在这些组织的运作影响下,众多从教者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意识突破了儒学经义的藩蓠,偏向知识、技术、制度、实践层次,由卫道型国民趋向知识型国民,由昔日的道统信仰主义转向近代理性主义。尽管这一影响是缓慢的,但却是一步步走近这一目标。此外,趋新社群也重视尚武好勇之风的养成,在军国民主义潮流的激荡下,体育健体与军训练体成为当时社团着力实践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