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国内关于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的研究(1979—199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史研究动态》 赵文洪 参加讨论

50年代和70年代,西方学术界曾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掀起过两次热烈的讨论。①而在中国,当上述第二次讨论尚未结束或刚刚结束之际,历史学界就同一问题展开了探索,这是历史学家们对自己的时代关注的产物。
    十年文革,留下的不仅是满目疮痍,更有理性在批判与反省中的复活;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更为这种复活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于是,和哲学界、经济学界、文艺理论界等其他领域一道,中国历史学界举起经世致用这一古老旗帜,以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对文革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问题进行探讨;鉴于文革中封建主义遗毒的泛滥,追本溯源,开始了对“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这一国内学术界已曾关注过的问题新的、热烈的讨论。②
    如果说,理性的思考由当代而到历史,是一种必然,那么,由中国历史而到外国历史,尤其是极具比较价值的西欧历史,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一点,在众多的文章中都有所反映。③
    这就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关于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研究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思路和成果。④
    一、农业劳动者个人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
    作为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前提的封建制度的解体,从不同的角度,可找到不同的原因。那么,是否有一种根本性的原因?关于这一问题,庞卓恒提出了他的答案。他认为,社会历史是随着劳动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而发展;当劳动者在再生产过程中逐渐地获得了新的品质、力量和观念时,也就必然要创造出相应的新的交往形式,新的社会关系,由此,必然要相应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结构和国家结构。故而,对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短的原因进行研究时,就应该以劳业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成长条件和状况为中心或出发点。
    在这一前提下,他对西欧(主要是英国)农奴的生产率、剩余产品率及可能拥有的净余率进行了估算,认为,“他们中的多数或相当不少的一部分人在正常年景下可能拥有10-20%的净余率。”这就使得农奴具有财产和财富的独立发展以及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地有所增长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增长的推动之下,西欧在11到15世纪之间才发生了诸如持续近三百年之久的垦荒高潮、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市民阶级的兴起、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庄园农奴制的崩溃、封建贵族的没落和自耕农阶层力量的增强等等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总之,物质与精神力量大大增长了的农业劳动者,是埋葬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主要力量。⑤
    作为对农业劳动者个人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的更为具体、深入的阐述,侯建新对中世纪英国农民物质生产能力和交换能力作了进一步的结算。他认为,英国13至14世纪劳动生产率为每个劳动力产粮1140公斤。15至16世纪为2400公斤。并且,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交换能力成正比。13至14世纪英国中等农户商品率为53%,15至16世纪农民的商品率低于80%。这一切导致农民的分化、社会结构的改变,从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义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出现创造了前提。⑥对英国农民社会自主活动能力的强大,也从其社会交往范围、个人权利意识、富裕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等方面作了颇有说服力的分析。⑦作为一种比照,在《鸦片战争前农民个人力量考察》⑧一文中,他对中国农民的上述两方面力量的薄弱作了分析和估算,认为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基本原因。徐浩则从中世纪英国农村的行政、司法及教区体制与农民的关系着眼,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农民个人力量得以发展的政治空间,从经济外环境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徐文将在后面介绍)
    二、经济结构制约论
    用经济结构来解释封建社会在中国长期延续的原因,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⑨这一理论在国内关于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问题上的应用,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最早是周光远《经济结构与英国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系》⑩一文。
    该文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导致奴隶制度,也可以导致地主制经济,或再版农奴制,或资本主义。结果究竟如何,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差异。因此,经济结构是制约着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速度与方向的力量。14、15世纪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农业中的畜牧业尤其是养羊业高速发展,以及工业中的毛纺织业发展深入农村,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农业、工业联系紧密,互为市场。这种经济结构导致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贵族、农民朝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迅速分化,资产阶级人数的增加,并且必然地导致了作为资本原始积累基本形式的“圈地运动”。最后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推翻封建统治,对小农进一步剥夺,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地产。
    周文指出了英国经济结构的作用,但并未深入地说明为何经济结构在14、15世纪突然发生重大变化。吴于廑先生在对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问题所作的较为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精彩看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